1942年春,毛泽东在延安高级技术干部会议上讲话。
党的作风就是党的形象,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外在体现,关乎人心向背和事业兴衰,也关乎党的生死存亡。中国共产党在推进事业发展的过程中,坚持与不正之风作斗争,培育和形成了众多优良作风。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面对不同的形势和任务,我们党以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推动党的作风建设不断前进。
革命建设年代,培育党的优良作风
党的作风,也称党风。党内最早提出“党风”概念的是毛泽东。1942年2月,他在中央党校开学典礼上作《整顿党的作风》的报告中提出“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的任务,并指出:“学风和文风也都是党的作风,都是党风。只要我们党的作风完全正派了,全国人民就会跟我们学……任何强大的敌人都是能被我们打倒的。”经过延安整风,全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础上达到空前的团结和统一。1945年4月,毛泽东在党的七大报告中第一次概括提出党的三大作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自我批评的作风,并指出,这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
严密的组织、严明的纪律和优良的作风,使共产党赢得了民心,进而赢得了全中国。面对新形势,1949年3月,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谆谆告诫:“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新中国成立以后,他屡屡推动全党整风,整治不正之风。特别是“三反”运动中的刘青山、张子善案,教育了干部的大多数,对抵制旧社会的恶习和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侵蚀,形成清正廉洁的党风政风和健康的社会风气,起了很大作用。
改革开放时期,不断深化党的作风建设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作出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邓小平、陈云等党中央领导人全面总结和汲取历史教训,反复强调党内最迫切的一个问题是“恢复党的好作风”。
1980年11月,中央纪委为贯彻实施《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召开了座谈会。会议期间,中央纪委第一书记陈云尖锐地指出:“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党风问题必须抓紧搞,永远搞”。这一论断得到邓小平等中央领导同志的赞同,并在全党形成共识。
1989年7月28日,中央作出《关于近期做几件群众关心的事的决定》,要求从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同志做起,在惩治腐败和带头廉洁奉公、艰苦奋斗方面先做七件事。党对保持和发展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极端重要性,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1990年3月,党的十三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加强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
党的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之后,党所处的环境有了很大变化,党风廉政建设成为党建工作的重点。2001年9月,党中央作出《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对加强作风建设做出全面部署,提出“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的要求。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阶段性成果。
新时代新征程,锲而不舍集中整饬党风
201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从作风建设入手,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会议通过《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即“中央八项规定”,从改进调查研究、精简会议活动、精简文件简报、规范出访活动、改进警卫工作、改进新闻报道、严格文稿发表、厉行勤俭节约等八个方面,对中央政治局成员改进工作作风提出明确要求。党中央率先垂范,各地区各部门陆续出台相应的实施细则,严格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全面从严治党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把反对“四风”贯穿于从严管党治党的全过程,遏制了不正之风在党内的滋长,扭转了长期管党治党“宽松软”的局面。在推进党的作风建设中,党中央和相关部门先后颁布一系列重要文件,如《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关于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严肃整治“会所中的歪风”的通知》《关于完善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的意见》,保持着推动党的作风建设的强劲势头。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雷霆万钧之势推进作风建设,敢于动真碰硬,严肃查处一批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典型案件,形成有力震慑,同时,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党内法规体系,为作风建设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推动党的作风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党风政风为之一新,党心民心为之一振。
回顾党的百年历史,我们党在作风建设方面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形成了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优良传统。这些宝贵经验对于新时代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党的作风建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必须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和发展,确保党始终保持旺盛的生机与活力,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作者为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市地方志办第二研究处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