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阳(1961——2012年),辽宁沈阳人,我国航空航天领域的“逐梦人”,曾任歼-15舰载机工程总指挥、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沈飞)董事长。2012年11月25日,罗阳在随“辽宁号”航母成功完成舰载机首次起降试验任务返港靠岸后,因连续高强度工作诱发心脏疾病,倒在了他毕生热爱的航空事业征程上,年仅51岁。2018年,党中央、国务院授予罗阳改革先锋称号,肯定其在推动我国航空工业发展进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他将个人理想深深熔铸于国家航空事业的壮阔蓝图,实现了从技术空白到世界前列的跨越,为中国航空工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临危受命,开启舰载机研发征程。2004年,伴随着中国航母工程的战略布局,歼-15项目正式启动。面对西方国家技术封锁与国内舰载机研发经验空白的双重困境,罗阳临危受命担任项目总指挥。在从零起步的艰难局面下,罗阳果断创新设计制造手段与组织模式,为项目推进开拓新局。设计阶段,罗阳打破传统研发流程,协调沈飞选派数百名工艺、制造骨干进驻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这些工程师带着制造环节的实际需求,与设计人员深度协作,在气动布局、结构强度等关键设计环节,将可制造性、装配工艺等因素前置考量,提出优化建议,使设计方案在满足性能指标的同时,大幅降低加工难度,避免了后期因设计与制造脱节导致的返工。制造阶段开启后,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的设计团队反向进驻沈飞,组建由设计人员、工艺专家、一线工人构成的联合攻坚小组。这种“厂所融合、设计制造一体化”的创新模式,实现了信息的实时交互与问题的高效解决。凭借先进的组织模式与研发体系,罗阳与团队仅用8年时间,便完成了歼-15从立项到首飞的全过程,填补了中国在舰载机领域的空白,创造了世界舰载机研发的“中国速度”。
罗阳常说,“研制战机,要么是零分,要么是一百分,没有中间分”!在舰载机起落试验中,为了获取与飞机保障相关的精准数据,他强忍飞机起降产生的巨大轰鸣声对心脏造成的压力与痛苦,每次都坚持站在舰岛上,全神贯注地观察每架飞机触舰瞬间的飞行状态,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在产品研制中,他也秉持“零分或一百分”的严苛标准,针对技术难题,组织团队开展技术攻关与创新实践,构建起高效的飞机研发体系,为歼-15等舰载机的研发列装奠定基础。
2012年11月23日,在交付海军两个月后,我国自主研发的歼-15舰载战斗机在辽宁舰上成功完成首次阻拦着舰和滑跃起飞试验。通过歼-15项目,我国在高强度航空材料、先进制造工艺、航空电子等关键领域取得了多项技术专利,显著提升了我国航空工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歼-15舰载战斗机的成功列装,不仅标志着中国海军正式踏入航母时代,更带动了我国航空工业的整体发展。
攻坚克难,实现舰载机技术突破。在歼-15研发征程中,气动布局设计是决定其性能优劣的核心环节。良好的气动布局有助于飞机在着舰过程中保持稳定的姿态,确保机身结构能够承受瞬间的气动载荷和阻拦力,保障着舰的安全性。为破解难题,罗阳带领团队扎根沈阳风洞实验室,开展了长达数年、多达600余次的风洞试验。经过不懈努力,歼-15的气动布局设计取得重大突破,滑跃起飞距离大幅缩短,有效载荷显著增加,在中低空机动性和高速飞行稳定性方面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在歼-15研发中,机翼折叠技术也是影响航母战斗力的核心要素。因其结构复杂,需保证多系统在折叠中稳定运行,技术难度极高,堪称航空工业领域的“珠穆朗玛峰”。面对这一巨大挑战,罗阳组建专项团队攻坚。据团队成员回忆,罗阳始终双本不离手,一本记录项目进度,精确到每个零部件的加工与交付时间;另一本则写满流体力学公式推导、材料测试数据和结构优化设想。经反复试验,团队成功攻克“卡脖子”难题,中国人终于为自己的舰载机插上了收放自如的“翅膀”。
飞控系统作为舰载机的“神经中枢”,直接掌控着飞机的飞行姿态与操控性能,其可靠性关乎飞行安全与作战效能,不容有丝毫闪失。但当时国外对相关技术严密封锁,国内研发基础近乎空白,研发难度极大。为突破这一困境,罗阳果断决策,抽调年轻工程师组成攻关小组,并积极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展开协同研发。经团队连续3个月驻守实验室,日夜奋战,对软件算法和硬件接口进行逐一排查、反复优化,我国成功实现了飞控系统的自主创新突围,响应速度超越国外同类产品,有力保障了舰载机飞行操控的精准性与稳定性。
先进的弹射起飞技术能够大幅提升舰载机的起飞重量与出动效率,使航母战斗群具备更强的作战能力。在舰载机与弹射系统的协同技术研发中,罗阳带领团队突破的舰载机结构强度、阻拦着舰等核心技术,为后续弹射试验奠定了关键基础。其建立的协同机制加速了弹射技术从实验室到工程应用的转化,使我国成功跻身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舰载机阻拦着舰和弹射起飞核心技术的国家行列,显著提升了我国海军的远洋作战实力。
精神传承,照亮航空强国之路。我国舰载机研发领域人才稀缺,缺乏既懂设计又懂制造,且熟悉舰载机特殊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在罗阳担任沈飞“掌舵人”的5年中,他始终将人才视为企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构建起系统化的培养体系,通过“导师制+项目实战”模式,培养出一批涵盖气动设计、结构强度、航电系统等关键领域的专业人才,为我国舰载战斗机事业储备了雄厚的技术力量。此外,在团队协作方面,罗阳建立“矩阵式管理”体系,推行“发现即讨论、讨论即决策、决策即执行”的高效工作模式,使沈飞保持着较高的研发速度,战机年交付量也从4架攀升至近百架,成功驶入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
罗阳牺牲后,航空工业集团成立了“罗阳青年突击队”,号召广大青年科技工作者传承罗阳精神。在后续的舰载机研发和航空装备建设中,“罗阳青年突击队”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歼-35研发中,队员直面隐身与航电技术挑战,深耕空气动力学与电磁学交叉领域,突破了隐身气动布局、先进航电系统等关键技术;在国产大飞机C919的研制过程中,借鉴罗阳管理经验,组建专项小组协同攻坚,实现了多项技术创新,不断推动航空科技在自立自强的征程中勇攀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