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党员论坛 / 党史春秋 / 正文

黄豆落碗时的民心契约

来源:《前线》 发布时间:2025-07-07 10:17 作者:刘昊

在烽火连天的抗战时期,共产党肩负着民族解放的伟大使命,不仅在军事战场上奋勇杀敌,更在政治建设领域积极探索。为了让群众更加广泛地参与到边区的建设和管理中来,边区政府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参与选举,在选举方式上,考虑到广大农村地区群众文化水平普遍较低的情况,采用了“豆选法”等直接选举形式。这种别具一格的选举方式,以豆子作为选票,让选民将豆子投进自己支持的候选人背后的碗中,简单直观且易于操作。

1940年初春的延安杨家岭,料峭山风卷着黄土掠过窑洞前二十只粗瓷碗。赵大娘攥着三粒黄豆,在候选人背后的土碗前踌躇良久,最终将豆子投入那位承诺“每亩减租三斗”的年轻后生碗中。随着黄豆落碗的脆响,这位大字不识的农妇,成了见证中国民主进程的万千农民代表之一。

在边区参议会选举现场,乡干部用石灰在地上画出二十个圆圈,每个圈里摆着对应候选人的粗瓷碗。“把豆子投给你中意的人”,乡文书敲着铜锣喊道。选举前夜,乡文书的煤油灯亮到午夜三星偏西,他和识字班教员一起,用秸秆扎成的选票模型在炕桌上演示豆选流程。当赵大娘将黄豆投入粗瓷碗时,碗底预置的铜片让落豆声格外清脆——这是乡里特制的“发声选举碗”,用听觉弥补视觉局限。第二天,乡文书用木炭在土墙上画示意图:“参议会就像咱村的议事堂,雇农要占三成席。”赵大娘颤巍巍举手提问,乡干部蹲下身,在她手心一笔一画写出“减租”二字。“炕头教学”的方式让全县不识字的群众尽数参与投票。

在庆阳县马家崾岘,一群农民正在新开垦的坡地上查看谷穗。一年前他们提出的“荒地谁垦谁有”建议被写入《陕甘宁边区土地条例》,如今漫山遍野的谷田翻滚金浪。更让他们自豪的是参议会门口那“豆选代表”四个大字,记录着成立劳动互助组的历史。

正如毛泽东同志所强调的:“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延安的“豆选”,正是我们党植根于人民、依靠人民智慧创造出来的民主形式,它让民主在黄土地上开出了最为朴素也最为顽强的花朵。

责任编辑:林晓兵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