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党员论坛 / 党史春秋 / 正文

手写医书见证鱼水情深

来源:中国军网 发布时间:2025-07-10 11:58 作者:王希明 白莉娟

“家里有一本土布包裹起来的医书,是红军战士手写的,你要好好留着。” 这句父亲临终前的叮嘱,让湖南省永州市蓝山县毛俊镇鹊峰村村民李永红始终铭记在心。

去年夏天,李永红将珍藏多年的医书捐赠给湖南革命军事馆。这本用黑色棉线装订而成的医书,共计158页,虽历经岁月沧桑,仍保存完好。泛黄的书页上,繁体竖排的毛笔字迹清晰可辨,工整地记载着伤寒、受暑、湿气、中风、风痛、咳嗽、气喘等30余种常见病症的治疗药方。这本倾注着红军战士心血的医书,揭开了红军长征经过蓝山的历史,见证了红军长征途中的军民鱼水情。

1934年至1935年红军长征期间,多支部队曾先后经过蓝山县。一路上,红军一方面要突破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另一方面还要保持高强度急行军。在极端恶劣的战斗环境下,红军伤病员数量急剧增加。当时,一位名叫“小于”(音)的红军战士因伤势过重无法继续随军行动。当地村民李范儒(李永红的曾祖父)冒着生命危险将其秘密收治在家中,用中草药帮其疗伤。李范儒出生于1897年,早年在云南游历期间曾于中药房学艺,回乡后以行医济世为业。他将小于藏匿于自家阁楼中,用一堵假墙遮挡入口。大约一周后部队开拔,由于小于伤势未愈,带队干部决定让其继续留在李家接受治疗。

在治疗养伤期间,小于与李范儒结下深厚情谊。在一次长谈中,李范儒感慨自己文化程度有限,许多珍贵药方恐将失传。小于听闻,主动提出自己可以帮忙将药方记录下来,整理成册。就这样,在李家的阁楼上,展开了一场特殊的文化传承:李范儒逐一口述药方内容,小于则用毛笔认真记录。经过半个多月的努力,一本手写医书顺利完成。

在李范儒一家精心照料下,红军战士小于很快恢复了健康。这本医书原是小于为感谢李家而协助整理的,临别时,小于坚持将完成的医书留给李范儒,希望这本凝结众多医疗经验的医书能为更多村民解除病痛。为把这本手写医书保护好,把这段红色精神传承好,李范儒及子孙都会将医书作为重要遗物交由后人妥善保管。

如今,这本红军战士手写医书被湖南革命军事馆收藏。李永红希望以这本医书为载体,讲述好红军时期军民鱼水情深的故事,让长征精神代代相传,成为激励人们奋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责任编辑:林晓兵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