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党员论坛 / 党史春秋 / 正文

少奇同志课子书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发布时间:2025-07-16 11:57 作者:罗雄

b416dd43-95f9-45e9-a33b-c3d0c626dee2.png

上图:刘少奇故居风光。 罗雄 摄

b2995a20-bec4-4ebd-8a36-fae7e9f23f49.png

下图:1960年,刘少奇与刘允若在北京合影。 刘少奇故里管理局提供

红色家风,是革命先辈用信仰和生命铸就的精神丰碑,是中国共产党人永不褪色的精神血脉。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老一辈革命家以坚定的理想信念、严于律己的作风和无私奉献的情怀,为后人树立了崇高典范。

刘少奇同志的家风有口皆碑,他经常告诫儿女:“你们一定要记住,爸爸是一个无产者,你们也一定要做个无产者。爸爸是人民的儿子,你们也一定要做人民的好儿女,永远跟党走,永远为人民。”因为国务繁忙,他和家人聚少离多,书信往来成为家庭教育重要方法,“卫黄保华”的家国情怀成就优良家风,既是领导干部常读常新的课子书,也是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的生动教材。

个人利益无条件服从党和国家利益

刘允斌是刘少奇与何宝珍的大儿子,1924年出生在江西安源,谱名“允斌”,学名“保华”,与父亲“卫黄”一脉相承。1925年送回老家抚养,1938年与伯父刘云庭、堂兄刘允明到延安,1939年秋与妹妹刘爱琴和毛岸英、毛岸青、朱敏等前往莫斯科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

刘允斌在苏联红军加入共产党,卫国战争胜利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莫斯科钢铁学院,一年后遵从父命重新考入莫斯科大学化学系,学习核放射专业。1955年获得物理化学副博士学位,留校担任高级研究员,从事领先世界的核物理研究,还在莫斯科成家立业,生育一双儿女。

正当家庭事业称心如意的时候,他突然收到父亲言辞恳切的来信:“祖国和人民等待着你的归来,在个人利益和党的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我相信你一定能够无条件地牺牲个人利益而服从党和国家的利益。”刘允斌婉言拒绝苏联政府挽留:“我始终把苏联当成我的第二故乡,虽然苏联人民培养了我,但我不能不回去,因为我那贫困的祖国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我。大概就像你们对待自己的祖国一样,这种感情相信你们是会理解的。”1957年10月,刘允斌回到祖国,主动请缨到新组建的中国原子能研究所工作,在他的带领下,经过成千上万次实验,终于成功分离出热核燃料钚239。

1962年8月中苏关系恶化,关键钚分离工厂还没有建成,苏联政府撤走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党中央决定自力更生上马“两弹一星”,刘允斌果断请战前往戈壁滩建设核燃料基地。1962年隆冬,一辆卡车载着刘允斌秘密驶入内蒙古包头阴山二○二厂,他被任命为党委委员兼第二研究室主任,毅然担当起核燃料生产的神圣使命。1964年10月16日15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6年12月8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冲天而起的蘑菇云在戈壁滩上空升腾,巨大的能量撼动了世界!远在中南海的共和国主席刘少奇得知这一特大喜讯,久久凝视着墙壁上儿子与王淦昌的合影,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刘少奇给刘允斌的信,重在教育儿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要求把党和国家利益放在首位,强调个人利益只能绝对地无条件地服从党的利益。党员干部如果公私不分、假公济私、损公肥私,必然导致思想行为出轨越界,利用职权谋取私利,就会偏离党的正确政治方向,损害党和人民的利益。

“一心可以丧邦,一心可以兴邦,只在公私之间尔。”公私二字虽在党员干部一念之间,但摆正二者位置却需要毕生之功。需要党员干部进一步锤炼党性,时时以公私二字为标尺,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始终干干净净做事,堂堂正正做人,永葆党性纯洁。

把个人言行置于党和人民监督之下

刘允若是刘少奇与何宝珍的二儿子,1930年出生于哈尔滨,1932年冬父亲去中央苏区,母亲留在上海从事中华互济总会领导工作。1933年何宝珍为营救革命同志被捕,1934年牺牲在南京雨花台,刘允若被托孤的邻居送人作养子,抗战爆发后流浪到上海当报童,苦难的童年使他养成了桀骜不驯的个性。1946年党组织从苏北农村将他找回送到延安与父亲团聚,先后就读于延边小学、贺龙中学,1954年从北京四中以优异成绩考入莫斯科航空航天学院。因为骄傲自大不合群的个性,无法适应集体生活,他连续给父亲写了好几封信要求转学转系,刘少奇毫不含糊地回信告诫:“不要骄傲,不要看不起别人,要尊重大家的意见,要肯于为大家的事情吃一点亏。”

一是要正确处理生活习惯和学习成绩的矛盾。刘少奇在信中明确肯定了中国驻苏大使馆对留学生规定的作息时间和生活制度是正确的,是保证学生们在长时期内健康地完成学习任务所必需的条件,必须按照大使馆的规定去做。“不听大使馆的话,也就是不听我的话。”“你必须使生活正常起来,保持身体健康,把长期坚持学习放在第一位,把现在得多少分数放在第二位,必须克服只顾‘争5分’的片面性。”

二是要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矛盾。“根据你的来信,你要调换学校的理由既不是因为功课重,又不是不喜欢学航空,而是和这帮人处不下去。”刘少奇在信中严肃指出:“在同学、同事面前不要怕自己吃了一点亏,不要去占别人的便宜,不要看不起别人,不要骄傲,要尊重大家的意见,要肯于为大家的事情吃一点亏”。还引用鲁迅诗句相赠:“你一贯的错误就是你在劳动人民面前,在同志们面前,不肯‘俯首甘为孺子牛’。”

三是要正确处理学好本领与增进互信的矛盾。刘少奇告诫儿子:“如果你要对祖国有所贡献的话,仅只掌握了技术是不够的,还要有为人民而学,为人民而工作的观点,还要取得人民对你的信任。而要取得人民对你的信任,首先要取得你的组织和你的同学先生们以及一切同你熟悉的人们的信任。如果熟悉你的人都不信任你,不熟悉你的人更不会信任你,人民也就不会信任你;人民不信任你,即使你学了什么本领也是没有用的。被集体被人民抛弃了的人,是最可耻的人。你无论如何也不应成为这样的人。”

刘允若面对父亲将自己的私信转交大使馆的做法恼羞成怒,不理解、不接受、不回应。刘少奇却锲而不舍写信规劝儿子:“每一个人都不应当躲避党和人民的监督,而应主动地把自己的思想、言论和行动放在党和人民的监督之下。”经过几个回合的书信交流,父子最终达成协议:刘允若没有改学文学和新闻,刘少奇同意儿子从飞机无线电专业转学导弹设计专业,学成回国在七机部第五研究院担任导弹总体设计工程师,为新中国航天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刘少奇给刘允若的信,着重强调把集体利益摆在首位的同时,重在教育儿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克服个人主义,接受集体主义,处理好生活与学习、个人与集体、本领与信任的关系,做到不骄傲、能吃亏、尊重人,勇于改正错误,为人民而学习,为人民而工作,取得人民信任。刘少奇对待子女教育,既严苛要求,又耐心疏导,把日常生活的小道理与为人处世的大道理讲得深入浅出,使子女心悦诚服。

树立远大理想,做新时代的优秀青年

1963年5月9日,刘少奇、王光美出访东南亚途中,给正在北京上中学的女儿刘平平写信,祝贺她十四岁生日:“我们希望你在满十四岁以后认真地考虑一下,你到底要做一个什么样的青年?”“我们希望你能决心做个进步的、革命的青年,具有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具有雷锋式的平凡而伟大的共产主义精神,能够真正继续承担起革命前辈的革命事业……只要你真正决心献身于伟大的共产主义事业,决心把我们的国家建设成为富强的社会主义国家,真正关心全世界人民的解放事业,任何困难都是能够克服的。”

刘平平,1949年5月生于北平,又名王晴,“文革”期间自修大学课程及食品工业知识,父亲平反昭雪后她被安排在北京市食品研究所工作,1980年考入美国纽约大学,1985年考入哥伦比亚大学并获营养教育学博士学位,1986年担任北京市食品研究所长,荣获“北京市劳动模范”和“三八红旗手”称号。1991年任商业部科技质量司长,是中国第一条豆浆自动生产线设计者。1999年11月25日,国际星座局将蛇夫星座发现的36号小行星命名为“王晴”星,以表彰她对世界营养教育学的成就。

刘少奇、王光美给刘平平的信情深义重,在女儿即将迈入战士行列的关键时刻,给她引路导航,要她做好为人民、为集体、为共产主义事业有所牺牲的思想准备,教育女儿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用讨论的语气,首先是“做一个什么样的青年”的提问,随后寄予“做一个进步的、革命的青年”的希望,为花季少年指明了前进方向,告知女儿在漫长人生道路上,要能够“吃亏、吃苦”,要树立“建设富强的社会主义国家”的远大理想,字里行间,父爱如山!读来感人至深,发人深省。

刘少奇写给子女的信,堪称家庭教育教科书,犹如人生道路指南针,既是严父慈母的家教密码,也是青年成长的精神动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评价:“刘少奇同志的崇高品德和高尚情操,无论过去、现在、将来都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学习的光辉榜样!”

(作者系刘少奇同志纪念馆原馆长、刘少奇故里管理局原局长)

责任编辑:林晓兵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