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永定河畔,一座乳白色建筑如凝固的烽火般矗立。在宛平城内街101号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内,血与火的故事在这里已沉淀为青铜与文字的纪念碑,化作数字展厅里的像素光影,但民族记忆的温度从未冷却,伟大抗战精神光芒如炬。
伟大斗争需要伟大精神,伟大斗争铸就伟大精神。卢沟桥上的一声枪响,激发了全体中华儿女团结一心、保家卫国、浴血奋战的责任与担当。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孕育出伟大抗战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中华儿女有着浓浓的家国情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早已融入到血脉之中。纪念馆中陈列着一份《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1937年7月8日,七七事变第二天,中共中央通电全国,号召全国军民团结起来,抵抗日本的侵略。在这面旗帜下,海内外中华儿女以强烈的家国情怀,空前团结起来。淞沪会战、武汉会战、长沙保卫战……侵略者每进犯一步都要付出惨重代价;晋察冀、冀鲁豫、湘鄂赣……一个个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让侵略者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全国人民在保家卫国的伟大斗争中,谱写下壮丽的爱国主义篇章。
在敌人和压力面前绝不屈服,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是维护国家利益和尊严的精神脊梁。一幅幅图片、一件件实物、一段段视频,纪念馆全景式展现了全体中华儿女冒着敌人炮火共赴国难的光辉历史。锈迹斑斑的刺刀、染血的家书、被炸毁的房屋残骸……它们被置于昏黄的灯光下,于无声处发出惊雷,使那些教科书中的数字与名字骤然有了血肉的温度。从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到日本投降,历史脉络在空间中自然流淌,每一步前行,都踏在历史沉重而真实的脉搏上。正如当时一篇报纸社评所言:“今天南北战场上,是争着死,抢着死,因为大家有绝对的信仰,知道牺牲自己,是换取中华民族子子孙孙万代的独立自由,并且确有把握,一定达到。”
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彰显并捍卫着中华民族舍生取义的崇高气节。近代以后,面对强敌的一次次入侵,中华民族没有屈服,而是前仆后继、顽强抗争,奏响了无数气壮山河的英雄凯歌。纪念馆的深邃价值,恰恰在于有力地将历史推至眼前,使那段岁月成为当下可感、可触、可思的鲜活存在。缴获的日军“百人斩”军刀上斑驳的血迹,凝固着南京大屠杀的暴虐瞬间;平型关战役中缴获的日制九二式步兵炮,密布的凹痕记录着“首战平型关,威名天下扬”的荣光。一件展品就是一部史诗,它们超越文字叙述,彰显了“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壮怀激烈。
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是抵御侵略者的坚定支撑和意志保证。在展厅一处,窑洞中、书桌前,一个人正在奋笔疾书,再现了1938年毛泽东在延安写作《论持久战》的情景。纪念馆收藏有《论持久战》的各种版本,包括首个英译版本。这篇光辉著作总结了全国抗战以来的经验,集中全党智慧,批驳了“亡国论”和“速胜论”的错误思想。“坚持抗战,坚持统一战线,坚持持久战,最后胜利必然是中国的。”短短一句话,却有振聋发聩的启迪作用。中国共产党充分发挥中流砥柱作用,引领全国军民顽强抗战,一步步积累局部优势,最终实现以弱胜强、反败为胜,取得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历史如同永恒的坐标,给人启迪和指引。走出纪念馆,永定河上卢沟桥的石狮静卧斜阳。它们见证过1937年的炮火与耻辱,也凝视着今日的繁华与和平。烽火虽已远去,吾辈却应铭记历史,继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以压倒一切困难而不为困难所压倒的决心和勇气,迎难而上、善作善成,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