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军垦博物馆向北步行数百米,一幢保留完好的亮黄色苏式建筑映入眼帘。这里曾是陶峙岳将军的办公居住旧址,也是石河子新城建设和兵团屯垦戍边事业的指挥部。有位年轻人参观结束后在留言簿上动情写道:“我从陶峙岳将军微薄的遗产中,看到了共产党人以身许国的赤诚之心。”
1949年9月25日,时任新疆警备总司令陶峙岳率驻新疆的国民党官兵通电起义,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为和平解放新疆、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一伟大的历史壮举,使新疆各族人民免受战乱之苦,把一个完整、和平的新疆交给了新中国。
起义部队整编后,陶峙岳先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2兵团司令员、西北军政委员会委员、新疆军区副司令员兼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司令员。1954年,第22兵团编入新成立的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陶峙岳每天更加忙碌了。为了贯彻党中央关于垦荒戍边、保境安民的指示,陶峙岳干劲十足,白天到农场指导工作,晚上很晚才会入眠。他以花甲之年,与广大官兵打成一片,同甘共苦,在人烟稀少的戈壁瀚海中,克服重重困难,超额完成了上级部署的任务——实现了当年蔬菜肉食和粮食自给或大部分自给,打赢了屯垦戍边的第一仗。
与此同时,陶峙岳积极支持和参与石河子新城的建设,使原来只有200余人的小村庄,发展成为绿树成荫、道路整齐、工厂林立、农工商综合发展的新型城市。在这背后,离不开陶峙岳和一代代军垦人的辛勤付出。1955年,陶峙岳因功绩卓越,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军衔,荣获一级解放勋章。从那以后,他更加热忱地投入新疆建设中。在他的带领下,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各项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在新疆工作的20多年里,陶峙岳一直住在老房子里。王震将军提出为他换所新房子,他坚决不同意,认为国家百废待兴,作为高级领导,不应只顾自己享受。1970年,陶峙岳离休回长沙定居,从新疆只带走了50年代自己掏钱购买的一张桌子、4个凳子、4把藤椅、两个箱子和简单的行李。回到长沙后,他挤住在大儿子家中。房子年久失修,墙灰剥落。湖南省军区打算为他修缮房屋,被他多次婉拒。他说:“国家现在还不富裕,不必花那个钱了,我住这里习惯了。”直到1975年初秋,他才在省军区家属院内分得了一处新住所。
入党,是陶峙岳一生的梦想。他总感觉自己没有达到一名党员的标准,坦言“是所愿也,不敢请也”。1965年,经过深思熟虑之后,陶峙岳向组织郑重提交了第一份入党申请书。后来,这份申请被搁置了下来。1982年,此时的陶峙岳已是90岁高龄,他再次提交了入党申请书。同年9月,经党中央、中央军委批准,陶峙岳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
陶峙岳生活极其简朴。他与家人同吃粗茶淡饭,饮食以素食为主,从不铺张浪费。穿衣方面,他只求干净整洁,从不讲究。他的内衣裤上有补丁仍继续穿,一套毛线衣裤穿了30多年,破了就让女儿修补。家人多次劝他换新的,他总是说“这不是蛮好吗?”
陶峙岳如此节俭,不知情的人猜想他一定有不少积蓄。可他逝世时,所留遗产仅有3000多元国库券和6柜书籍,别无贵重物品和钱财。王震将军回忆:“新疆在解放以前,只有几个很小的手工工场,没有现代化的工业。为了发展新疆的经济,新疆分局和新疆军区动员新疆全体官兵,节衣缩食,紧缩经费,筹措资金,发展工业,陶峙岳倾长期的积蓄,拿出1000元现大洋和几条‘黄鱼’(金条),交给军区,用以购买机器设备。我担心他开了这个头,使原先起义的官兵作难,动员他收回去。他深感这种想法周到,就相请代为‘保密’。我看他一片真诚,就收下了。”从这里可以看出,陶峙岳对建设新疆、建设祖国的满腔热情。陶峙岳生前也曾多次说:“钱财之好,是人之常情,我非不好财也。不过在名誉与钱财两者之间,要权衡轻重,更不能见利而忘义。”
1988年12月26日,陶峙岳在湖南长沙病逝。王震将军评价说:“陶峙岳毕生为国,堪称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