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党员论坛 / 党史春秋 / 正文
为党理财,为革命聚财,为赢得革命战争胜利和发展红色政权服务——

红色金融的历史作用

来源:北京日报 发布时间:2025-07-22 11:15 作者:郭利华 李大铭

安源路矿工人消费合作社发行的股票

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到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人在红色政权内及敌占区创建和领导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金融活动,建立了独立自主的金融体系,为革命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过程中积淀形成了底色鲜亮的红色金融文化,凝结了深厚的红色金融基因。传承红色金融基因,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对于切实增强新时代金融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坚持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具有重要的意义。

革命战争年代紧抓“钱袋子建设”是为了给“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提供保障

红色金融是一个属性概念,而非地域概念,是特定时期中国共产党为夺取革命战争胜利和建立红色政权而开展的一系列经济金融活动的总称,具有特定的功能和历史意义。从1926年10月湖南省衡山县柴山洲特别区的第一农民银行的成立到1952年底资本主义私营金融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包括陈云、董必武、毛泽民、南汉宸、曹菊如等党的早期金融骨干领导人民群众共同创造了伟大的红色金融事业。这批党的优秀金融人才的崇高革命理想、高贵个人品质、过硬专业能力保障了红色金融实践的顺利进行,其珍贵的金融工作思想和经验也有力推动了新中国金融工作的顺利开展。

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利用金融手段调剂资金余缺、优化资源配置,通过公债、股票、货币发行等多种形式为革命战争筹集经费,实现为党理财,为革命聚财,为赢得革命战争胜利和发展红色政权服务,“钱袋子建设”从根本上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提供了现实保障。

毛泽东等党的早期领导人充分意识到,要实现根据地财政宽裕和经济繁荣,光靠发行货币是不够的,恢复和发展生产才是根本,而金融又是重要的助推力量。包括股票、公债、劳动券、边区券、政府代用券等在内的各种产品创新;包括消费合作社、农民银行等股份制银行在内的机构创新,对于发展根据地经济和改善民众生活服务、稳定物价、促进流通、巩固红色政权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在金融微观治理与宏观调控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新中国金融事业的发展奠定了重要根基。

革命战争年代,掌握经济金融权力是革命胜利的基础,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若巴黎公社接管了法兰西银行,“会比扣留一万个人质更有价值”。发展红色金融的宗旨与目的不是为了实现营利和经济利益最大化,而是为了实现政治利益最大化,是为了取得革命战争的胜利,巩固和发展红色政权,进而夺取全国政权。

革命战争年代红色金融的创新发展与挑战应对

针对农民由于缺乏资本被迫背负高利贷并负债终身的现实,我党很早就提出需要国家设立调剂机关解决问题的思路。在1925年到1927年间的《中国共产党告农民书》《关于农民问题决议案》《对农民宣言》中多次提出“限制高利盘剥”“努力设立农民银行等条件极低之贷款机关,以解决农民资本缺乏问题”。国内革命战争期间,衙前信用社、柴山洲农民银行等机构持续为没钱的、生产有困难的贫农、佃农、手工业者发放低息贷款,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初心。

红色金融发展过程中创造了很多“第一次”,创新发展贯穿始终。作为中国工人阶级最早的经济组织,安源路矿工人消费合作社1923年初已完成股票发行15600余股,募集股金7845元,这是目前已知最早的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发行的股票;井冈山上井造币厂的“工”字银元是中国共产党最早在革命根据地内发行流通的第一批金属铸币;1932年和1933年,中央苏区曾三次发行公债。从各式各类货币的发行,到股票、公债等融资工具的出现,再到信贷、投资、保险等各种金融手段的应用,极大推进了革命战争胜利的进程。

在红色金融发展的不同时期,曾多次面临货币贬值、挤兑风潮以及不同特征与成因的通货膨胀。治理通胀、维护金融稳定是红色政权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毛泽东明确“边区金融问题的中心就是边币问题”,要求边区政府和银行想方设法拓展边币市场,稳定边币币值和信用。抗战期间,山东省内货币流通混乱,金融市场失序,山东抗日根据地通过成立北海银行并发行自己的北海币,解决了外币、法币、本币、杂币并行导致的法币贬值与通货膨胀问题,使根据地的物价保持了较长时期的稳定。这期间,冀南银行的冀钞、惠农银行的惠农币、鲁西银行的鲁西币、大江银行的大江币以及浙东银行的抗币,多达几十种的货币发行及流通为打破敌对势力对根据地政权的经济封锁、保障根据地的市场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同时,1941年的《陕甘宁边区破坏金融法令惩罚条例》,1943年的《陕甘宁边区银行管理外汇办法》等相应的制度建设也为维护金融秩序提供了重要保证。

红色金融发展的基本原则

延安时期,毛泽东认为,“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如无巩固的经济做它的基础,如无进步的比较现时发达得多的农业,如无大规模的在全国经济比重上占极大优势的工业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交通、贸易、金融等事业做它的基础,是不能巩固的。”抗战时期,对于外国资本的进入,特别是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开银行、投资和放款的现象,毛泽东认为,这“不但在商品竞争上压倒了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而且在金融上、财政上扼住了中国的咽喉”。始终坚持对金融市场的主导权,始终进行独立自主的金融体系建设和实践,始终坚持自信自立自强,始终把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是红色金融发展的基本原则。

作为一种带有革命文化特质的文化基因,坚持党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是红色金融基因的本质特征。同时,其蕴含的风险管理、物价稳定、独立自主等理念,与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价值理念彼此契合,也相互成就,为中国特色金融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滋养。

“好的金融”一定是为最大多数人民服务的金融。一方面,我们要创造“合乎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的、真正科学的理论书”,推进扎根中国大地的金融理论创新,以新时代的中国金融学指导实践;另一方面,我们要鼓励基于技术进步基础上的、为大众利益服务的金融创新和金融普惠,以更好的金融服务社会,这是红色金融发展史彰显和赋予的最宝贵财富。

(作者分别为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

责任编辑:魏捷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