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党员论坛 / 党史春秋 / 正文

陈景润:勇攀科学高峰的数学先驱

来源:学习时报 发布时间:2025-07-25 09:15 作者:林娟芳

陈景润(1933——1996年),福建福州人,系新中国第一代数学家,中国科学院原数学研究所研究员、学部委员,是哥德巴赫猜想研究领域的先驱者。他在逆境中坚持学术探索、在困境中追求科学真理,用一生的执着与坚守,诠释了科学精神的真谛,也彰显了中国科学家在国际舞台上的学术自信与使命担当。

闽江畔仰望星空的追梦少年。陈景润出生于福州一清寒之家,在少年时期便展现出过人的数学天分,在中学阶段曾自学了大学丛书《微积分学》、哈佛大学讲义《高等代数引论》等。1948年他考入福州英华中学念高中,有幸遇到著名的空气动力学家、航空工程教育家沈元教授。其时,沈元教授任教于清华大学,1948年返榕处理家事,因逢战事滞留福州,遂接受母校英华中学邀请,临时担任数学和物理教师。一次数学课上,他用诗意的语言讲起哥德巴赫猜想:“数学是自然科学之皇后,数论是数学之皇冠,而哥德巴赫猜想恰似皇冠上的明珠。”哥德巴赫猜想被称为近代数学三大难题之一,自1742年提出已困扰数学界近3个世纪之久。这堂课给陈景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哥德巴赫猜想之梦就此种进了他的心中。

1950年春夏之交,凭借顽强的自学精神和过人的天赋,陈景润以高中同等学力考入厦门大学数理系,次年适逢厦大数学系成立,遂转入数学系接受系统且严格的数学训练。大学期间,李文清教授在讲数论发展史时,介绍了哥德巴赫猜想等3个尚未解决的世界难题,再次激发起陈景润的兴趣。

1953年9月,因国家建设需要,陈景润被安排提前一年毕业分配工作。1955年2月,在时任厦大校长王亚南的帮助下,陈景润回到厦门大学资料研究室工作,后担任数学系助教,得以潜心钻研他所钟爱的数学。在厦大工作期间,正值空袭警报频发之时,陈景润将华罗庚的经典著作《堆垒素数论》拆成单页携带至防空洞中研读,展现出惊人的毅力。其间,他发现书中关于“塔内问题”的论证尚有不足,将自己的改进方法撰写成《塔内问题》一文,受到华罗庚赏识。1956年8月,受华罗庚推荐赴京参加全国数学论文报告会,其研究成果获学界认可。1957年,在华罗庚的推荐下,陈景润正式调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

撼动世界的“陈氏定理”。调入中科院后,陈景润获得了更广阔的科研平台,他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哥德巴赫猜想这一世界数学难题的研究中。1966年5月,于《科学通报》上宣布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中的关键命题“1+2”,即“每一个大偶数都可以表示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然而,由于整个论文长达200多页,《科学通报》上的论证仅叙述了几个引理,论证过程并未得到翔实展示,国际数学界对此存有疑虑。

面对质疑,陈景润展现出非凡的定力和科学严谨精神。随后的7年里,在既无桌椅亦无书案,只有一块兼具卧床与书桌功能的木板,面积仅6平方米的狭小宿舍空间内,陈景润忍受病痛侵扰,以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夜以继日地对该证明进行反复推敲、完善和简化。1973年,他在《中国科学》杂志上发表了《大偶数表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二个素数的乘积之和》,详细证明了“1+2”,论文长度从原来的200多页精简到了100页,亦改进了1966年的结果。此项近乎以生命铸就的成果,以其无懈可击的逻辑和深刻的洞见,彻底征服了国际数学界,被誉为“移动群山”的杰作。当时英国数学家哈勃斯丹和李希特合著的《筛法》正在校印阶段,他们见到陈景润的论文后,立刻在书中补加一章“陈氏定理”(Chen's Theo-rem),才将书付印。“陈氏定理”的诞生,不仅是中国数学界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突破,更极大提升了中国基础科学研究的国际地位。它将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推进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使最小素数从80推进至16,并将古老的筛法理论优化至被同行称颂的“光辉顶点”。这个定理被载入美、英、法、苏、日等国的许多论文专著,足见其影响之广泛。世界级的数学大师、美国学者阿·威尔说:“陈景润的每一项工作,都好像是在喜马拉雅山山巅上行走,每前进一步都非常困难。”高度赞誉陈景润攀登科学险峰的孤勇精神与辉煌成就。1977年初,完成论文《算术级数中的最小素数》,其研究成果至今在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领域还保持着领先地位。除了广为人知的哥德巴赫猜想外,陈景润在圆内格点问题、球内格点问题、华林问题等解析数论方面均有重要成果。

1978年1月,《人民文学》杂志刊载了徐迟的长篇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之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大篇幅转载了这篇文章。陈景润的事迹传遍大江南北,极大地振奋了民族精神,点燃了无数青年投身科学事业的热情,成为解放思想、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时代潮流中一面耀眼的旗帜。陈景润也成为“科学的春天”最具代表性的象征人物。

名利之外的家国情怀。在生命的最后十年,即使身体状况不佳、科研工作繁忙,陈景润依然心系科普和人才培养,一次次应邀为中小学生开设讲座,以自身经历勉励青年学子:“科学探索需要决心、信心、恒心。”陈景润以超乎常人的意志,在病榻上完成了《哥德巴赫猜想》《趣味数学趣谈》《组合数学简介》《初等数论》等4部面向青少年的数学科普著作。这些著作语言通俗易懂,阐释深入浅出,成为启迪青少年数学思维、引领他们步入科学殿堂的经典读物。在证明了“1+2”后直到生命的终结,陈景润用一种与生命赛跑的态度向“1+1”这一顶峰发起进攻。住院治疗期间,他输液拒扎右手以坚持书写,直至喉咙失语、手不能握笔,还用含混语言和手势同学生探讨问题,依然表示“我不能停止工作”。

陈景润的一生,是纯粹科学家的一生,更是爱国知识分子的一生。1979年,陈景润应邀前往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讲学与访问期间,整天泡在图书馆、办公室里潜心治学,生活极其简朴。归国时,陈景润将节衣缩食积攒的7500美元全部上交国家。面对赞誉,他只有一句朴素的话语:“我们的国家还不富裕。”这份深沉的爱国热忱,超越了一切世俗的荣华。1996年3月,他安静地离开了这个世界,留下遗愿要将遗体捐献以作“科学事业最后的奉献”,其拳拳之心,尽显对祖国科学事业的殷切期望和无私奉献。

1999年,浩瀚星海增添了一个属于中国科学家的名字——经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将国际永久编号“7681”的小行星命名为“陈景润星”。这是首颗获得命名权的素数编号小行星,既是对陈景润永恒的纪念,也是宇宙星空中独一无二的科学丰碑。

责任编辑:魏捷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