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正式施行的日子。民法典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民法典的施行,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标志,也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让人民享受更加幸福美好生活的重要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法典凝聚亿万人民的共同意志,构建了完整的民事权利体系,符合人民利益和愿望,对于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新期待、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民法典的内容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是调整一切民事主体的人身和财产关系的基本依据,可以说与每个人息息相关,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重要的行为遵循,是人们在发生矛盾与纠纷时的判定准则,也是当人们权益受到侵害时的根本保障。因此,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中,民法典是一部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基础性法律。
民法典充分体现了法律的与时俱进,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高空抛物”“个人信息保护”“离婚冷静期”“职场性骚扰”……一系列针对新现象新情况新问题的内容,让民法典既通过刚性约束充分保护人民权益,又充分体现了人文关怀。
作为“社会生活百科全书”,民法典是民事权利的宣言书和保障书。在个人信息保护方面,针对人肉搜索、垃圾短信、电信诈骗等问题,民法典确认和保障与个人信息有关的人格权益,让个人信息使用有法可依,将有效遏制过度搜集个人信息的乱象。在守护“头顶上的安全”方面,民法典规定从建筑物中抛掷物品或者从建筑物上坠落的物品造成他人损害的,由侵权人依法承担侵权责任。这些规定,给保护公民权益提供了坚强的法律保障。
民法典彰显了温情与正义,首次在用益物权中增加居住权,保障老人对房子终身居住的权利,实现老有所依;通过房屋所有权的出让获得经济收入,实现老有所养。针对困扰公众的“扶不扶”“救不救”问题,民法典明确了见义勇为者依法不承担民事责任,有助于杜绝“英雄流血又流泪”的现象,弘扬社会正气。
民法典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符合人民利益和愿望、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对广大民众来说,一定要学习、了解、掌握民法典,用法律来规范自己的行为,用法律来处理分歧判定是非,自觉懂法、守法,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法治氛围。对于相关部门来说,必须把民法典宣传好、执行好,致力以民法典护航百姓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