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海英/绘
近年来,为破解干部借调衍生出来的一些形式主义问题,各地认真贯彻党中央为基层减负有关部署要求,不断严格借调程序、规范借调干部管理、关心关爱借调干部,为基层减负。但一段时间以来,有的部门依旧存在“不借白不借”的心态,短期借调变成“长期占用”、借调干部变成“主力队员”等怪象。
借调是下级单位人员临时到上级部门工作,有助于基层同志开阔思维视野,有效积累机关经验。但不合理的借调却可能产生不利影响。对基层来说,“骨干力量”被抽走后一些重要岗位业务运转艰难,陷入“被抽血”的境地;对借调单位来说,被借调干部承担的工作逐渐演变为常态性工作,出现“借调”地干着、“在编”地看着的情况;对被借调干部来说,归属感、获得感下降,“干活时是骨干,考核时成了外人”。要严格树立必要才借、有借有还、非必要坚决不借的导向,将真正想学习、想干事的干部借调到机关单位。借用单位要多给他们点关心关爱,把握分寸做到有“边界感”,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工作任务,不能打着“锻炼”的名义交办过量的工作。同时,要科学评估当下业务工作,遏止忽视基层工作实际的说借就借等不正之风,不给基层增加负担,听基层“呼声”、为基层“撑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