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高质量发展,干部担当作为是基础。现实中,少数干部存在“佛系”心态、“无为”状态:有的不愿揽事,得过且过、安于现状;有的不会干事,拈轻怕重、避难就易;有的不敢创新,墨守成规、谨小慎微。凡此种种,于事业发展不利,对干部成长有害,必须坚决纠治。
只有解决“想不想”的问题,才能解决“能不能”的问题。“不想”的病根在于理论修养不足、理想信念缺失。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领悟蕴含其中的崇高政治理想、鲜明人民立场、强烈历史担当,树牢有为意识、摒弃“不为”思想,自觉投身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要鲜明树立正确选人用人导向,评价干部看能力作风、看担当实绩、看群众口碑,使用干部破“潜规则”、破“隐形台阶”、破“论资排辈”,考察干部到改革前沿、到攻坚现场、到田间地头,真正把关键时刻顶得上、急难任务办得好的干部选出来、用起来。
责重山岳,能者方可当也。干部干事创业,既要有想为之心、更要有善为之能。当前,面对外部压力加大、内部困难增多的复杂严峻形势,只有练就攻坚克难几把“刷子”、掌握开拓进取几门“硬功”,才能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行家里手。要提升专业思维、专业素养、专业方法,贴近岗位需要、干部需求,围绕科技创新、数字经济、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内容,针对性“充电”、全方位“强骨”,帮助干部及时填知识空白、补素质短板、强能力弱项,进一步提高现代化建设能力。要有计划地选派干部到艰苦地区、吃劲岗位实战练兵,加强斗争精神和斗争本领养成,持续增强防风险、迎挑战、抗打压能力。
改革创新难免会遇到风险挑战,面对失误和失败,不能“一棍子打死”。要认真落实“三个区分开来”,正确对待干部履职过程中出现的失误和错误,细化减责免责条件和情形,合理区分是出于公心还是源于私利、是无心之失还是有心之过、是履行程序还是破坏规则、是遵纪守法还是违法乱纪,严肃处理诬告陷害、打击报复等行为,及时进行澄清正名,旗帜鲜明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