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乡土情结是中华文化的深层基因,更是县域引才的天然优势。当前,面对“产业空心化”与“人才东南飞”的双重挑战,需以情感共鸣为切入点、政策创新为支撑点、平台赋能为突破点,构建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让“归雁”成为乡村振兴的“头雁”。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乡愁是刻在骨子里的文化密码,将乡土记忆转化为引才动能,有助于吸引走出去的人才回得来。要建立“根系档案”信息库,以镇村为单位摸排在外人才,按专业技术、经营管理、乡贤能人等不同类型分别建档,动态更新急需人才职业轨迹与返乡意向,推动人才信息从碎片化转向精准化。要开发“乡情云地图”,标注古树宗祠、非遗工坊等文化符号,生成个性化乡愁电子档案,组建“乡情联络平台”,设置家乡新貌、政策速递、项目对接特色板块,定期推送家乡建设短视频、重大项目进展图。要搭建“云端对话”新场景,每月举办“我为家乡献一计”线上论坛,设置产业规划、文化传承专题研讨,打破地理隔阂构建线上共同精神家园,实现“天涯若比邻”的情感共鸣与智慧汇聚。
环境优则人才聚。以政策为舟楫,破除制度壁垒,方能引凤来栖、聚才成势。要实施“创业无忧”计划,对带项目落户人才给予税收优惠政策,设立风险补偿资金池、推行“零成本创业包”,为人才创新提供便利。要构建“安居无忧”体系,建设人才暖心社区,配套优质学位、医院绿色通道,实行租房贴息组合政策落实住房保障。开通人才服务专窗,整合社保转移、职称认定、配偶就业等各项事务“一表通办”。要创新“价值实现”机制,设立“金凤还巢奖”、建立“人才参政直通车”,对优秀返乡企业家授予荣誉称号,遴选优秀返乡人才参政议政,打通价值实现通道,让安居与乐业双向奔赴。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产业与人才犹如“器”与“工”,以平台为纽带,方能破除“技术锁在实验室、成果困在文件柜”的梗阻。要围绕县域主导产业布局专业化园区,集成研发中心、试验基地、成果交易市场,设立技术转化服务专员,提供知识产权申报、市场验证等全流程服务,打通“实验室-生产线”最后一公里,推动科研成果从“纸面”跃入“地面”。要建立“揭榜挂帅”攻关机制,定期发布产业技术需求榜单,实行“企业出题、人才解题、政府助题”模式,对攻克关键技术难题的团队给予研发经费1:1配套支持,激活人才创新潜能。要构建“创新联合体生态”,联合高校院所、企业成立产业创新联盟,建立人才共享、设备共用、数据共研机制,对优质项目实行“即评即签、签约即落地”极简审批,推动技术攻关与产业升级同频共振。
(作者系山东省郓城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