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时不抓评时抓’反映出个别干部工作作风不实和政绩观错位的问题。”
擂台比武式评比争先活动,是各地区展示成果、交流经验、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舞台,是激励各地在日常工作中真抓实干、勇于创新的有效机制。然而,现实中却存在个别干部将精力过度集中于“评时”,寄希望于通过一时的出色表现来赢得上级认可,而忽视了平时的积累和努力。这种“平时不抓评时抓”的现象,值得我们深刻反思。
“评时抓”或许能在短期内呈现出一定的成果,让个别干部在评比中脱颖而出。但这种成果往往是表面的、短暂的,缺乏坚实的基础和可持续性。就如同无根之木、无源之水,难以经受住时间的考验。一旦脱离了评比的特殊环境,其背后隐藏的问题就会逐渐暴露出来。这种行为不仅违背了擂台比武的初衷,更损害了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让群众对工作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产生疑问。
究其根源,“平时不抓评时抓”反映出个别干部工作作风不实和政绩观错位的问题。这些干部没有真正把心思放在为人民群众办实事、谋福祉上,而是一心想着如何在评比中获得好成绩,以满足个人的私利和虚荣心。他们缺乏对工作的敬畏之心和责任感,对待日常工作敷衍了事,习惯于搞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同时,这种现象也暴露出一些地方考核评价机制存在漏洞。如果考核评价过于注重结果和短期表现,忽视对工作过程和平时表现的考察,就容易滋生这种投机取巧的行为。
“评时抓”更要“抓平时”,关键在于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干部们要深刻认识到,工作是为了推动地区发展和人民幸福,而不是为了追求个人名利。只有将“抓平时”作为工作重点,把功夫下在日常,脚踏实地地做好每一项工作,才能真正取得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的成绩。在日常工作中,干部们要以问题为导向,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了解实际情况,找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集中精力加以解决。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各地应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将平时考核与评时考核有机结合起来。加大平时考核的权重,注重对干部日常工作表现、工作态度、工作能力等方面的考察,全面、客观地评价干部的工作业绩。通过定期检查、不定期抽查、群众满意度调查等方式,及时掌握干部的工作进展和实际效果。对于那些平时工作扎实、成绩突出的干部,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奖励;对于那些“平时不抓评时抓”的干部,要进行严肃的批评教育,并在考核评价中予以体现。如此,才能形成正确的导向,激励干部们真正把精力放在平时,用心用力做好各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