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党员论坛 / 泾渭时评 / 正文

藏粮于地,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来源:陕西日报 发布时间:2025-04-23 09:05 作者:孙萍

在粮食安全成为全球性挑战的当下,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为“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实施注入新动能。

《方案》的主要目标是,到2035年,力争将具备条件的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随着《方案》的实施,陕西作为农业大省,如何统筹规划耕地资源?如何持续释放土地红利?如何激发种粮内生动力?各地都需要拿出更具体的实操办法。

藏粮于地的核心在于激活土地潜能。质量不高、抗灾能力弱等问题制约着部分耕地的粮食产能,而高标准农田建设是破解这一难题的钥匙。高标准农田建设并非简单的工程堆砌,而是通过系统治理实现土地生产力提升。只有将水土保持、节水灌溉与地力提升统筹推进,才能让土地成为藏粮于地的有效载体。比如,米脂县桃镇高宏寺沟村近年来大力实施山旱地“四位一体”集雨补灌项目,粮食平均亩产比项目实施前大幅增加。

藏粮于地的突破口在于依托科技力量。当传统农业遇上数字浪潮,要发挥好科技赋能的乘数效应,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与智慧农业相融合。比如,在渭南市临渭区、宝鸡市陈仓区等地,高标准农田集成物联网监测、智能灌溉系统,使农田管理从“经验判断”转向“数据驱动”,实现精准施肥与病虫害预警。

藏粮于地的可持续性有赖于措施创新。让“良田永续”不能单靠财政投入,需结成政府、企业、农民的利益共同体,构建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农民参与的多元化格局。比如,地方政府发挥投入引导和撬动的作用,积极引入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粮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管护。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我们要像保护大熊猫那样保护耕地,严防死守18亿亩耕地红线,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养好土地、养肥土地,把增产潜力转化为现实产量,如此,粮食安全的根基便在陕西这块土地上扎得更深、更牢。

责任编辑:魏捷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