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党员论坛 / 泾渭时评 / 正文

让“帽子”回归荣誉本质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发布时间:2025-04-25 10:22 作者:陈俊升

科研的目的并非追名逐利,唯有净化科研生态,去除“浮名之扰”,方能让科研人员“心无旁骛搞创新、轻装上阵攀高峰”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深化人才分类评价改革和科教界“帽子”治理,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鼓励各类人才潜心钻研、厚积薄发。然而,当前科研领域仍存在“帽子”“牌子”泛滥的顽疾,学术头衔异化为资源争夺的“硬通货”,导致科研人员忙于凑论文、拼奖项,挤压了潜心攻关的宝贵精力。要打破“以帽取人”的畸形生态,让“帽子”回归荣誉本质,从“争帽子”转向“拼实绩”,真正激发出科研人员创新活力。

当前,科研评价中的“四唯”风气仍未根除,这种以单一标准衡量人才的评价方式,导致科研时间被大量消耗于凑论文、争头衔,破坏了科研的多样性与创造性。打破“四唯桎梏”,要建立科学评价体系,按基础研究、技术应用、工程开发等领域分别设置评价标准,依青年学者、骨干力量、领军人才分层次设计成长路径,依据探索期、成长期、成熟期分阶段制定目标。要动态调整、靶向发力,设立“能力贡献清单”,将专利授权、技术标准、成果转化效益等纳入量化指标,同步建立“负面清单”,杜绝低水平重复、数据造假等投机行为。引入退出机制,打破“一评定终身”的僵化格局。

有的科研资源分配过度绑定“帽子”数量,项目申报需“帽子”背书、经费划拨看“帽子”等级、实验室建设拼“帽子”密度,倒逼科研人员陷入“争帽子—抢资源—再争帽子”的恶性循环,被迫无效式内卷。要重构资源分配逻辑,建立“创新实绩优先”的激励链条,将“帽子”从资源分配的“入场券”转变为“附加值”,才能让资源流向真正具备创新潜力的团队与项目。要坚持以实绩论英雄,推行“揭榜挂帅”“赛马制”,面向全社会公开技术需求,不论资历、不设门槛,唯成果是举。建立科研经费“绩效后补助”机制,将资助重点从“事前分配”转向“事后奖励”。要积极探索“成果转化反哺”机制,完善科技成果“技术股+现金股”混合所有制改革,允许科研团队持有长期使用权,大幅提升转化收益反哺团队的金额占比,真正让“智”有所值、“创”有所得。

“帽子”“牌子”的泛滥,导致科研领域部分学者沉迷于“荣誉称号”的光环,将学术会议变为“头衔展销会”,却对关键技术攻关避重就轻,背离了科研求真、求实、求新的本质。科研的目的并非追名逐利,唯有净化科研生态,去除“浮名之扰”,方能树立“静研新风”。要正本清源强化价值引领,将科研诚信纳入职称评审“一票否决”指标,建立学术不端“黑名单”共享机制,对“蹭热点”“灌水式”研究实施动态预警。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鼓励科研人员甘坐冷板凳、勇闯“无人区”。要简除烦苛,推行科研管理“无会日”、报销审批“一键通”、检查考核“合并同类项”,大幅压缩事务性工作时长,让科研人员“心无旁骛搞创新、轻装上阵攀高峰”。

责任编辑:魏捷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