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党员论坛 / 泾渭时评 / 正文

做“π型人才”

来源:新华日报 发布时间:2025-05-19 11:15 作者:徐冠英

国新办近日举行的“新征程上的奋斗者”中外记者见面会上,5位来自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代表与大家交流。其中,在芯片行业工作近30年后,跨界进入新型储能行业的企业家葛群,建议年轻人做“π型人才”。

何为“π型人才”?“π”的“一横”,代表知识面和跨领域整合能力,“两竖”指两个领域的专业技能。“π型人才”形容至少拥有两种专业技能,并能将不同知识融会贯通的复合型人才。

从专于一行的“I型人才”,到既有一项专长又有较广知识面的“T型人才”,再到“π型人才”,社会的运转、发展由多种多样的人才共同支撑。从促进创新的角度看,对“π型人才”的需求日益突出。不久前,记者听一位研发行业大模型的企业负责人说,希望有既懂大模型又懂相关行业的人才。而葛群则将在芯片行业的专业积累以及对于人工智能的深刻理解,跨界融入了储能领域。

做“π型人才”,是时代提出的要求。我们身处一个前所未有的创新时代,科学研究正在“向极宏观拓展、向极微观深入、向极端条件迈进、向极综合交叉发力”,不断突破人类的认知边界。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再到人工智能,一代代促进数字化、智能化变革的“新基建”,与各行各业深度相加,支撑传统行业转型升级,催生新技术、新应用、新场景、新业态。与此同时,为解决发展需求、复杂问题,人们跳出单一学科的边界,将不同学科交叉融合,生成全新研究范式,孕育颠覆性技术,开辟超出想象的新赛道。例如,作为造福人类的前沿技术,脑机接口技术就是人工智能、电子工程、材料科学、神经科学等诸多学科碰撞、整合的结果。能否有不囿于一个领域、立足交叉地带、促进多方交流共进的“破壁者”、协调人?仅从这个角度看,“π型人才”就不可或缺。

当然,“π型人才”的作用不止于此。连接不同领域、具备复合能力,“π型人才”的“1+1”有利于重塑思维方式、获得全新视角,能够增强解题的系统性、放大融合的创新价值。这,正是对当下创新时代的有力呼应。

做“π型人才”,时代也创造了条件。丰富多样的在线课程、不断出现的人工智能大模型,给人们带来触手可及的便利,降低了获取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门槛,为人们保持终身学习提供了可能。高等教育界跨学科培养模式的兴起,为学生成为“π型人才”创造了条件。近日,复旦大学的双学士学位项目增加到54个,为更多学生提供跨学科学习和多样化发展的机会。此外,跨领域的创新项目日渐增多,为人们创造了与不同专业背景者合作、在实践中增强多领域技能的机会。

无疑,做“π型人才”是一个相当高的要求。有志于创新创造者要敢于迎难而上,将跨界学习作为必修课,勇于使用新工具、踏入新领域,在不同领域逐步达到一定的专业深度,养成跨界思维和交叉研究的能力。

责任编辑:魏捷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