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一词,原指对某个行业领域、某项重点任务的系统学习思考。然而,当群众上门办事听到的不是“马上办好”的暖心话,而是“再研究研究”的推诿托词,“研究”也逐渐沦为群众心中的贬义词。
群众对“再研究”的深恶痛绝,事实上是对部分干部不会干事、不想干事、不敢担事的强烈反感。有的干部平时不学政策、不懂业务,当事情找上门,只能用“我研究一下”遮羞避丑;有的干部庸懒散浮拖,会干不想干,就用“再研究研究”推诿敷衍。“再研究”不仅会降低行政效率,降低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更严重损害党和政府的公信力。
掀掉“再研究”的遮羞布,关键是要解决干部不会干事、不想干事、不敢担事的问题。对于不会干事的干部,要加强教育培训,通过专题培训、轮岗调整、导师帮带等方式,不断提升履职能力和水平。对于不想干事的干部,要加强思想教育,引导其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事业观,坚持严管厚爱相结合,完善容错纠错机制,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让干部轻装上阵、敢闯敢试。对于不敢担事的干部,要加强监督管理,对推诿扯皮、敷衍塞责等行为进行严肃问责,形成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鲜明导向,让干部不敢“躺平”、不能“躺平”。
同时,还要坚持问题导向,聚焦群众反映强烈的办事难、办事慢等问题,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办事流程,提高办事效率。加强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建立健全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等制度,规范干部行为,提升服务质量。畅通群众监督渠道,及时受理群众诉求,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及时整改,让群众看到实实在在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