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数字乡村建设稳步推进,算法技术深度融入基层工作的方方面面。从社区网格化管理到田间地头的智慧监测,从“经验决策”到“数据智治”,算法重构着基层治理新生态。然而,如何用好用活算法技术,让其成为基层治理的得力帮手,考验着基层干部的能力。
基层工作任务多、事情杂,仅凭党员干部埋头苦干,难免顾得了这头顾不了那头。而巧用算法技术,如同为基层治理装上“智慧大脑”。比如,在信息收集与分析环节,算法可以凭借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快速整合来自不同渠道的信息,精准捕捉社会动态与群众需求,让工作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预防”。在资源分配上,算法能依据人口分布等因素,合理调配公共资源,提升服务的精准度与公平性。
应该说,算法技术既是数字乡村建设的重要一环,也是解锁基层高效治理的新密码。但也要看到,以算法赋能基层治理还面临着数据安全、技术壁垒、专业人才不足等问题。因此,让算法有效赋能基层治理,还要算好几笔账。
算好安全账是前提。基层治理涉及大量群众个人信息和数据,一旦数据泄露,不仅会给群众带来损失,还会破坏基层的公信力。推动算法技术在基层治理中安全可靠运行,必须建立严格的数据安全管理制度,规范数据收集、存储、使用等环节,切实筑牢安全防线。
算好技术账是关键。算法技术并非“万能钥匙”,其有效性取决于技术的成熟度和适用性。同时,算法的“黑箱”特性可能导致决策过程不透明,容易引发群众对算法公平性、公正性的质疑。在运用算法技术时,地方要充分考虑实际需求和自身特点,加强对基层干部的技术培训,提高干部群众对算法技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确保技术真正落地生根。
算好效率账是目标。算法技术的优势在于能够快速处理大量数据,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精准性。但过度依赖算法可能消解基层党员干部的自主性。比如,某地政务服务系统通过算法自动派单,虽提升了处理效率,却忽视了个案的特殊性,导致部分群众诉求被“标准化”流程搁置。避免“算法至上”的误区,就要优化设计、简化流程,把人文关怀贯穿技术设计始终,为基层减负增效的同时,让治理更加符合群众期待。
算法并非“指挥棒”,而是基层工作的得力助手;让算法赋能基层治理,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而是需要动态平衡的辩证法。只有从实际需求出发,推动技术理性与人文关怀相融相生,让人民群众在享受科技便利的同时,感受到基层治理的温度与力量,算法就不再是冰冷的代码,而是承载着乡村振兴梦想的数字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