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中,各地区各部门把开门教育作为推动学习教育走深走实的重要途径,广大党员干部坚持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走进基层、走进一线、走进群众,了解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满腔热忱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
要对群众有感情,真正把自己当作群众的一员、把群众的事当作自己的事。对群众有感情是初心使然、宗旨使然、党性使然,应成为党员干部的一种天然自觉。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各级干部无论职位高低都是人民公仆,必须对群众充满感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我们常讲,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党员干部强党性、正作风如何检验,一个重要指标就是看对群众是否充满感情。如果对群众缺少感情,如何能得到群众的认可,又如何能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对群众有感情,党员干部才能赢得群众“心上的任命”,带领群众战胜困难、夺取胜利。焦裕禄“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千方百计帮助群众治理“三害”,兰考人至今“看到泡桐树,想起焦裕禄”;孔繁森把自己当泥土,群众献上哈达将他铭记……这说明,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就会把我们当亲人;我们真心实意关心群众,群众就会拥护和支持我们。
心系群众鱼得水,背离群众树断根。这些年来,党员干部的宗旨意识、群众观念得到了强化,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密切,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有的党员干部对群众缺乏感情,疏远群众、脱离群众,跑上面多、跑基层少。一定意义上讲,现在个别党员干部大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总是给基层增加负担、增添压力,这也是对群众不讲感情的实际表现。事实证明,倘若对群众失去感情,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作风问题,不仅会损害党员干部的形象,还会危害我们党的执政根基。
对群众有感情,贵在端正对群众的态度。毛泽东同志指出,很多人对于官兵关系、军民关系弄不好,以为是方法不对,我总告诉他们是根本态度(或根本宗旨)问题,这态度就是尊重士兵和尊重人民。党员干部站稳群众立场,有了正确的态度,就会有深厚的感情。要坚持用信任、欣赏、发展的眼光看待群众,把干群关系当作鱼水关系,始终坚持人民至上,把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
表率胜于表态,身教重于言教。对群众有感情,不看如何说,而看如何做。感情真不真,主要看问题是否解决、群众是否满意。空喊口号、只说好话,不解决实际问题,这样的感情实质是虚情假意,群众也不会买账。党员干部是群众的“主心骨”“贴心人”,应该竭力做到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帮群众所需,对群众反映的问题紧盯不放、一抓到底,努力在第一时间解决好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真正让群众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