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组织日常监督是党内监督的重要内容,是从严管党治党、推进自我革命的重要抓手。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强化党组织日常监督,切实提高穿透力和有效性。这对各级党组织扛牢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履行日常监督职责提出了更高要求,务必深入学习领会、抓好贯彻落实。
党组织处在日常监督第一线,经常与党员干部近距离接触,能够直接掌握和了解党员干部情况,是监督党员干部的关键力量。党章党规对党组织的监督职责有明确要求。《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党的基层组织要对党员进行教育、管理、监督和服务。《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规定,党委(党组)应当加强对领导干部的日常管理监督,掌握其思想、工作、作风、生活状况。我们党肩负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任务艰巨繁重,党员干部是推进党和国家事业的中坚力量。如果党组织履行监督职责不到位,对党员干部日常监督无法穿透表面现象、直击问题根源,在监督成果的运用和问题的整改落实上无法体现效果,往往会小错变大错、量变转质变,最终导致党员干部出问题、掉队出列,对党和国家事业造成损失和不良影响。
从查处的违纪违法问题看,各级党组织在日常监督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有的认识存在偏差,在监督上不敢动真碰硬,奉行好人主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对问题和错误不愿捅破“窗户纸”。有的责任落实有递减,本级抓得紧、下级管得松,对下级的监督满足于一般性要求而缺少针对性举措。有的监督覆盖有空白,只管“八小时以内”,不关心“八小时以外”。有的运用“四种形态”不准确,把握纪法事实的定量和态度认识的变量,在不同形态之间转化运用上还不够精准,影响政治效果、纪法效果、社会效果。有的体制机制有短板,一些垂管单位、派出单位,上级监督距离远、属地监督跟不上;党组织监督与其他监督的成果共享不畅,监督合力不强。有的技术方法有欠缺,对信息化大数据技术监督手段用不好、成效不明显。这迫切需要党组织将日常监督穿透党员干部的思想动机和一言一行,深入到权力运行的隐秘环节以及潜在的风险点,有效达到预防和纠正错误、维护党的纪律和规矩、保障党组织健康运行的目的。只有在日常监督中及时精准地发现党员干部身上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有效地教育提醒、挽救保护,才能最大限度防止干部出问题,更好地维护党和国家事业发展。
坚持抓在经常、融入日常,确保监督质效。以动真碰硬亮明态度,敢于担当、不怕得罪人,特别是党组织“一把手”,要勤叨“婆婆嘴”、常念“监督经”,发现错误苗头及时谈话提醒,板起脸来批评教育,确保严的基调不动摇。以强化自上而下的组织监督传导压力,层层压实主体责任,根据各层级监督特点,采取针对性举措,确保监督责任一贯到底。以灵活多样的监督方式提升监督实效,运用谈心谈话、检查抽查、蹲点调研、指导民主生活会、受理信访举报、督促巡视巡察整改等形式,深入干部群众,掌握活情况、了解真问题,覆盖“八小时内外”,确保监督覆盖不留死角。以精准运用“四种形态”体现严管厚爱,在用好“第一种形态”上下更大功夫,从小事抓起、从具体问题管起,运用谈话函询、提醒批评等方式,咬耳扯袖、红脸出汗。办案是最有力的监督,对突破“红线”严重违纪违法涉嫌犯罪的,严肃查处,确保监督震慑常在。以各类监督贯通协调为保障形成合力,落实“再派出”等监督改革举措,深化拓展党组织日常监督与纪检监察、审计、财会、统计等监督的协作配合机制,确保监督有力有效。以大数据信息化赋能监督,借助大数据比对分析,精准发现违规吃喝、违规发放领取补贴、围标串标等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线索,加强预警纠治,确保监督科学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