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党员论坛 / 泾渭时评 / 正文

“话风”照见作风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发布时间:2025-07-14 12:43 作者:汪燕萍

群众语言不是简单的“说白话”,而是要把政策嵌进生活、连上情感,用土话、顺口溜、生活例子讲出国家大事,用群众熟悉的话语传达党的政策温度

“话风”体现作风、反映政风、折射党风。讲群众语言,是干部贴近群众、服务群众的“通关钥匙”,也是检验干部作风的试金石。干部讲政策,不能自说自话、止于传达,更要设身处地、传而能达。语言通则人心通,话讲得明白,政策才落得下来,群众才听得进去、干得起劲。

现实中,一些基层干部讲政策时习惯照本宣科,表述抽象,政策讲了一箩筐,群众却似懂非懂、兴趣索然。问题看似出在语言,实则出在作风。一名驻村干部曾回忆:“扶贫政策我们讲得滚瓜烂熟,但就是讲不进群众心里去,后来才明白,不是群众不理解,而是我们说得不好。”确实,群众语言不是简单的“说白话”,而是要把政策嵌进生活、连上情感,用土话、顺口溜、生活例子讲出国家大事,用群众熟悉的话语传达党的政策温度。脱贫攻坚期间,贵州毕节赫章县的驻村干部在入户走访时发现,一些群众对金融扶贫、财政贴息等政策名词一头雾水。为此,干部们改变话术,把财政贴息讲成“贷款,政府帮你担着利息”,把特色产业讲成“种这个辣椒有补贴、有销路”,甚至编成顺口溜:“贷款贴息有补助,养牛养羊不吃亏。”群众听明白了、心气顺了,政策也更容易落地生根。讲清楚政策背后的“利”和“情”,靠的不是绕口令式的政策宣讲,而是换位思考、以情带理的语言转化。

语言的“接地气”,根子在作风的“沉下去”。群众语言不是靠记几个词、背几段话,而是靠日常积累、实践锤炼得来。如果干部没有真正走进群众、贴近生活,那么他所“听懂”的往往只是表象,说出来的也难以打动人心。一些地方探索建立“民情夜话”“院坝微宣讲”“农家夜校”等机制,干部与群众围坐一处、话家常、解政策,有的甚至用地方戏曲、评书、快板等形式讲政策。四川德阳有一位干部,每次去村里宣讲政策,都带上自编的“扶贫三句半”和“农村新变化”小剧本,台词都是从大爷大妈嘴里得来的,词接地气,群众听得懂、笑得出,也愿意提问题、讲想法,干群之间的信任就在这样的互动中建立了起来。

群众语言用得好不好,在于干部的群众观念强不强、宗旨意识实不实。有的干部之所以说不到点子上,是因为没真正听进群众话;有的干部说话之所以群众爱听、爱信,是因为他们懂得站在群众立场看问题,懂得用群众语言讲清楚党和政府的好政策。群众话里有真情,也有问题,干部要练好“听”的本领,学会从弯弯绕绕中提炼关键信息,从一言半语中把握民意,把话听全、听懂、听真。

语言背后是作风,语言改变是为了打通执行的“最后一公里”。讲好群众语言,不仅能够增强群众对党的认同感,也能够推动政策精准落地、持续见效。干部应把“说什么”与“怎么说”一体谋划,把“讲政策”变成“促共识”,让群众语言成为推进工作的“前锋”,也成为干部作风的生动注脚。

责任编辑:魏捷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