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强调,引导干部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党员干部政绩观的正确与否,一个重要标尺就是愿不愿多做打基础、利长远、增后劲的潜绩。
一切伟大成就都是接续奋斗的结果。福建东山县委原书记谷文昌带领百姓苦战十余年,在风沙肆虐的“秃头山”上遍植木麻黄,把荒岛变成绿洲;甘肃民勤县薛百镇宋和村党支部原书记石述柱,坚持几十年,带领群众栽植防风固沙林7500亩……他们用行动印证了潜绩绝非“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亏本账,而是泽被后世、生生不息的坚实根基。但仍有个别干部陷入认知误区,将周期长、见效慢的潜绩视为“价值洼地”,把易量化、见效快的显绩当作“晋升资本”,热衷“立竿见影”的形象工程。殊不知,一味追求显绩而弃潜绩不顾,如同竭泽而渔、断源求流,终将损害事业发展的根基。
把潜绩做深做实,需摒弃“一锹挖成井”的功利心态,保持久久为功的战略定力和韧性。要发扬“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精神,对生态治理、教育振兴、人才培育等长周期工程,跳出眼前看长远,制定路径清晰长期规划图,将其科学拆解为可操作、可评估、可追踪的任务清单和进度表,让潜绩在日积月累中积厚成势。要少些“雷声大雨点小”的喧嚣和口号,多些“俯身钉钉子”的沉潜和专注,锚定既定目标、明确攻坚方向,不贪一时之功、不图一时之名、不计一时得失,坚持一锤接着一锤敲、一任接着一任干,稳扎稳打地把美好蓝图变成精彩现实。
衡量潜绩的成色,不在汇报材料的纸面厚度,而在百姓心头的真实温度。将关注点聚焦于就业创业的难题、养老托幼的愁盼、增收致富的渴望、乡村振兴的期盼等这些最直接、最现实、最迫切的民生课题,既于宏观处定大局、定政策,也在细微处下功夫、求实效。坚持事不避难、义不逃责,只要是对群众有利的事,认准了就真刀真枪地干、坚决坚定地干,面对挑战迎难而上,发现机遇主动出击,直面矛盾积极化解,不断打开改革发展新天地。坚持开门问绩,用好政风热线、屋场夜话等载体,主动捕捉街头巷尾的“牢骚话”“闲谈语”,用群众的“口碑值”“好差评”检验干事成效,真正做到为百姓办实事、为一地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