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洛川县永乡镇的冯家村,本是个不起眼的村庄。1937年7月,卢沟桥畔的枪炮声引燃了整个中华民族积蓄已久的民族情绪,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进入了新的阶段。这个远在千里之外渭北高原上的村庄也随之成为重大历史转折关头一次重要会议的见证者。
1937年8月22至25日,中共中央在冯家村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研究党在抗战时期的纲领、路线和政策,史称洛川会议。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在这里吹响了全面抗战的号角,掀起了全民族共御外侮的伟大篇章。
如今,历史的硝烟已经散去,洛川会议纪念馆静静地矗立在这里,向络绎不绝的参观者们诉说着那段峥嵘岁月,让这里的记忆和精神历久弥新。
迈进洛川会议纪念馆大门,一座“全民抗战走向胜利”的主题雕塑映入眼帘,雕塑正面雕刻着抗日军民在党的领导下英勇战斗的场景,背面刻有洛川会议上通过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的主要内容,真实展现洛川会议之后,在中国共产党确立的正确路线和战略方针指引下,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的中华儿女掀起全面抗战热潮。
在洛川会议旧址的小院内,有两孔坐北朝南的砖窑,左侧窑洞为当时召开会议的会议室,右侧窑洞为毛泽东旧居。作为会议室的窑洞内,几张八仙桌并列摆成一排,周围放着若干不成套的圆凳、方凳、长凳。
就是在这样简陋的条件下,22名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的领导人在日本侵略者大举进犯的关键时刻,围桌而坐筹划抗日救亡大计,确立了党的全面抗战路线,讨论通过了持久战以及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方针,明确了正确处理国共两党关系问题的原则等。洛川会议窑洞中的灯火,照亮了中国革命的征程。
走进洛川会议史实展的陈列馆,《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两份文件的图片展示在显眼的位置。回顾那个民族危亡系于千钧一发的年代,两份文件更凸显出历史的厚重。
“反对任何的动摇妥协”“武装人民,发展抗日的游击战争,配合主力军作战”“全中国人民动员起来,武装起来,参加抗战,实行有力出力,有钱出钱,有枪出枪,有知识出知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中的铿锵话语,至今依然震撼人心。
历史和实践证明,投降妥协没有出路,只有全面的民族抗战才能彻底战胜侵略者。中国共产党反对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的抗战方针,坚持动员人民、依靠人民,通过采取一整套灵活的战略战术,在政治、经济、文化的全方位动员之下,抗日根据地党政军民打成一片,不断打击和消耗侵略者,让其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找到了正确的方向。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面旗帜的指引和共产党人不畏强暴、坚决抵抗、血战到底的精神力量感召下,中国人民不畏牺牲、前赴后继,开展了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牺牲最多的民族解放斗争,也是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斗争,书写了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
陈列馆中还有一份关于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命令的复制品。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洛川会议后,中国共产党顾全大局,将红军改编为“八路军”,从此“八路军”这个中国人耳熟能详的番号开始登上历史舞台。随后八路军东渡黄河,开赴华北抗日前线,全面开展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争。此后没过多久,八路军115师取得平型关大捷,歼敌1000余人,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地振奋了全国军民的抗战信心。
作战总次数125165次,歼敌总人数1714117人,其中日军527422人,击毁飞机57架、坦克69辆……陈列馆中的一份统计表,记录了八路军、新四军、华南游击队在1937年至1945年间的主要战绩。一个个数字背后,是一场场可歌可泣的浴血奋战,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奋不顾身,勇敢战斗在抗日战争的最前线,成为当之无愧的中流砥柱。
现在,战争的阴云早已从这片土地上消散,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克服重重阻碍,向着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面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革命先辈们的精神更显珍贵,继承优良传统、赓续红色血脉意义非凡。不惧万难、脚踏实地,中国人民必将书写更加壮阔的时代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