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回民区是典型的老城区,老年人口多、离岗职工多、基础设施薄弱。近年来,回民区大力推进新时代基层治理现代化建设,立足区情实际,着力实施“党员包户”制度激活基层治理效能,有效解决群众烦心事、揪心事,促进地区稳定发展、社区幸福和谐。
“社区的党员干部一直都把我们的事当成自己的事,前段时间我家电视突然就收不到信号了,孩子们不在身边,我也都不知道找谁能修,按照社区发放的连心卡打电话,很快包联干部就来了,没多大功夫电视就又能看了。”生活在钢铁路街道新华园社区年近七旬的老人郭春喜,对社区党员的服务赞不绝口。
郭春喜所说的连心卡,是回民区针对独居老人、困难群众推出的“党员包户”连心卡服务,只要群众有困难,拨打服务电话,包户党员就会及时上门帮助解决问题。
“党员包户”旨在积极调动包联单位优势资源,有效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是回民区推进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探索建立健全党组织和党员密切联系服务群众长效机制的新路径。
钢铁路街道党工委书记索峰告诉记者,“党员包户”工作开展以来,按照每名党员包联3-5户的标准,303名市、区两级9家包联单位和街道下辖的8个社区的在职党员和居民党员,共计包联居民群众634户。根据“党员所能”和“群众所需”相适应的原则,对接形成工作台账,并制作发放“党员包户”连心卡,明确包户党员的姓名、职务、联系方式,方便遇到困难的群众第一时间联系到包联党员。
街道还成立了8支“包户党员+社区网格员+包联对象”的上门服务专班组,按照“周电话、月走访”服务机制,主动联系倾听包联居民心声,了解群众的想法,掌握居民的生活状况,及时回应居民基本诉求,对居民所思所想所盼做到心中有数。
“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也是各种社会矛盾的聚集点,‘党员包户’让党员干部零距离联系服务群众,有效地使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包联阿拉善北路社区的区司法局青年干部王乐鹏说道。
在上门走访时,王乐鹏了解到包联的独居老人赵守章因楼上的噪音问题影响睡眠,就主动联系楼上住户,发挥自身善于调解的优势,从法律法规的角度,公平公正、耐心细致地调解了双方的矛盾,推动事情顺利解决。
回民区委组织部长王刚表示,为使“党员包户”工作不走过场、不流于形式,确保落到实处、责任到人,推动党员包户工作形成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机制,回民区建立了“基层党组织—包户党员—包联单位”三方沟通协调机制和“红黄蓝”成绩单评估反馈机制,同时将“党员包户”工作与年度考核、评先评优等制度相挂钩,以“目标引领、问题导向”+“正向激励、反向鞭策”,全方位促进党员干部为群众办好事、做实事。截至目前,已累计实现群众“微心愿”95条,解决民生“微实事”175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