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党员论坛 / 他山之石 / 正文

银川抓好民营企业人才“引、育、留、用”工作

聚焦所需所盼 解难题增活力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发布时间:2025-05-19 10:51 作者:通讯员 银组轩

近年来,宁夏银川市聚焦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需求,以人才作为撬动发展着力点,切实抓好“引、育、留、用”工作,为厚植民营经济发展沃土注入新动能。

坚持问计于企,健全政策支持体系。聚焦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政策需要,将人才政策向重点产业集聚、向企业需求供给、向创新发展延伸。统筹助企助才政策资源,聚焦全市民营经济发展主战场,在《银川市“十四五”期间人才发展规划》中专章部署新型工业化、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数字化等人才支持专项。着眼打造“算力之都”,出台《关于加大算力产业人才引育的若干措施》,从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平台建设、发展环境4个方面推出12条真金白银、真心实意的举措,加大民营经济重点产业领域人才政策支持力度。改革人才评价机制,明确优秀民营企业家和综合实力“20强”企业推荐人才可直接认定高精尖缺人才,进一步激发民营企业人才活力。截至目前,近百名优秀民营企业家及企业首席工程师、首席专家通过“绿色通道”被认定为高精尖缺人才。建立“应用型”和“学术型”的“双轨制”人才评价体系,细化人才评价指标,更加注重人才的履责绩效、创新成果、实际贡献等,一大批民营企业一线技术技能人才脱颖而出。选取巨能机器人、百瑞源等8家人才集聚度高、企业引领作用较为突出的民营企业,开展人才分类评价试点工作,形成了重点产业领域可操作、可复制、可推广的人才评价经验做法。

坚持问才于企,注入创新发展人才动能。聚焦民营企业创新发展难点堵点,持续加大靶向引才育才力度,提高人才引育量质,为民营经济发展“输血赋能”。深入实施“十万大学生留银川专项行动”,动态征集民营企业人才需求,通过“组团式”赴外引才、驻外办驻点引才、产业链以才引才等方式,吸引14万名青年人才留银就业创业,硕博人才引进数量实现连续三年倍增。柔性引才破难题,立足民营企业创新发展实情,出台7条柔性引才举措,推行“科技副总”“周末工程师”选聘,推动162名区内外高校、科研院所专家教授入企,先后在装备制造、新材料、数字信息等20余个领域开展合作,助力解决煤矿支护装备等方面的技术难题。本土育才促提升,立足产才融合和企业人才培育需要,建设葡萄酒、牛奶、工业互联网等重点产业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推动奶产业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一批高能级培育平台落地银川;举办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专题培训班,强化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优化实施高精尖缺人才引领和学术技术带头人储备工程,民营企业入选人才占比分别超过三分之一和二分之一。先后培育区市科技领军人才125名、科技创新团队180个,助力小牛自动化成功入选工信部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各项优秀成果成为推进产业快速升级的“利器”。

坚持问需于企,营造爱才助企良好氛围。聚焦民营企业和人才所需所盼,给政策、给尊重、给荣誉,让企业和人才有强烈获得感、幸福感和归属感。强化政治引领,落实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制度,将优秀民营企业家纳入走访慰问重点范围。召开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推进大会,集中表扬优秀民营企业家和优秀民营企业;开展企业家沙龙、早餐会、助企纾困恳谈会等,市委主要领导与民营企业家面对面话发展、解难题、增信心;召开智库专家座谈会,开展宁籍优秀人才“回故乡建家乡”活动,邀请各领域优秀企业家共商推动银川高质量发展新路径。加强服务保障,投入700余万元为市级优秀民营企业家发放银川市优秀企业家服务手册、服务保障卡“一册一卡”,提供16项服务,2500余人次享受优厚待遇。建立“人才驿站+人才公寓+共有产权房+购房(租房)补贴+保障性租赁住房”的全链条住房保障体系,累计建设各类人才住房2.3万套,一大批民营企业人才享受到住房保障服务。优化金融供给,设立“银川英才”“银川新星”两只基金,并运用市场化手段创新设立“银川英才”风险缓释基金,建立“政府+担保公司+银行”的财政金融协同创新机制和“增信+风险分担”的债权融资机制,为6家民营企业创新发展注入金融“活水”。

责任编辑:林晓兵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