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奔涌,民企热土,活力澎湃。作为川南经济重镇、成渝双城经济圈重要节点城市,2024年,四川省宜宾市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60%,民营企业数量近10万户,贡献近80%的就业岗位,成为稳增长、促发展、惠民生的生力军。
近些年来,宜宾市坚持党建引领,深入开展民营企业党建强企惠企行动,通过推动重点企业党组织覆盖、建立民企诉求直通机制、开展“书记跑流程”服务,将组织力转化为生产力,把民营企业党建实效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成效。
重点企业党组织全覆盖
针对民营企业数量多、分布散、流动性强的特点,宜宾市坚持抓重点、抓龙头,将上市、规上、“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职工100人以上企业作为重点企业,实施重点企业党组织覆盖集中攻坚行动,抓实统筹推进、摸底排查、分类攻坚,推动以重点突破带动民营企业党组织覆盖整体提升。
市委组织部会同社会工作部印发“两个覆盖”攻坚方案,明确行业部门和属地职责分工和阶段任务。压实“两新工委抓总、行业部门抓条、街道社区抓块”责任,按照“筛选、分解、上门、复核、抽查”方式,全覆盖开展行业和县(区)摸底排查,摸清民营企业基础底数。设计“两个覆盖”集中攻坚一张表,设置党员、党组织等9类、27项指标,动态完善重点企业党组织台账,确保底数清、情况明。
建立两新工委书记包片、行业主管部门领导包线、党建指导员包点责任网络,区分商贸、经信等行业领域,推动市本级成立19个行业党委,县级成立137个行业党委,将不同领域的重点企业纳入组织管理。面向社会选聘131名全职党建辅导员,统筹机关事业单位,选派770余名兼职党建指导员,蹲点派驻到园区、商圈、楼宇等重点区域,采取“区域统建、行业联建、机关共建”等方式,建立党组织210余个,推动重点企业党组织覆盖率动态实现100%。“我们还对新建民营企业的党组织、党组织书记、党建辅导员给予相应补助,推动民营企业党组织有人、有钱干事。”宜宾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
建立民企诉求直通机制
“正是因为行业部门党组织提供免费办公场地、创业贴息贷款等多项服务,公司才能从一个小团队发展成拥有120多人的全省高新技术企业。”四川青霆科技有限公司党支部副书记范嗣洪说。
民营企业创业平台不足、发展机会不够,如何破局?宜宾市依托市政务服务和非公经济发展局,分别成立市非公经济综合党委、百强民营企业联盟党委,推动市政务服务和非公经济发展局局长担任党委书记、有关行业部门负责人担任党委副书记、委员,建立“企业呼叫、党委派单、部门服务”机制,助力民营企业做优做强。
在搭建创新创业平台方面,由行业党委牵头,建立“民营企业—行业党委委员—行业党委”诉求直通机制,推动党委委员直接联系民营企业和园区、楼宇等重点区域,完善服务清单、需求清单、销号清单,定期举办民企论坛、资源对接等活动,提供送政策、送项目、送场所、送劳务“四送”服务,解决经营场所、劳务用工等发展瓶颈问题。
给予民营企业更多发展机会,由行业党委牵头,围绕“本地生活服务业、建筑装饰装修业、农工旅融合产业、科技配套服务业”四个门类,每季度发布民营经济发展机会清单,确保民营企业有活干、有钱赚。截至目前,发布5批民营经济发展机会清单156个,促成签约项目70个、签约金额13.5亿元。
“三办一访”问需解难
“书记帮办代办,惠企政策落实就是快人一步!目前,我们已经获得241万元奖补资金。”宜宾市南溪酒业公司党支部书记何朝玖点赞道。
为进一步提高政务服务效能,宜宾市创新“书记跑流程”服务模式,以市、县行业部门党组织书记和依托行业部门建立的行业党委书记为主体,围绕发展改革、市场监管等重点领域,以“减环节、压时限、优体验”为目标,通过亲身办、陪同办、监督办、跟踪访“三办一访”措施,推动党组织书记全流程参与线上申请、窗口提交、跟踪回访等环节,帮助企业解决办事难问题。
针对党组织书记发现和民营企业反馈的问题,宜宾市建立“双线督办”机制,将问题整改纳入市委重点督查清单和部门年度考核内容,实行周调度、月通报。将民营企业家反馈作为检验整改成效的核心指标,通过“体验官”监督、“好差评”机制等,广泛征集意见建议。根据企业满意度评价和实际需求,主动推送政策,提醒办理节点;与省内外城市建立“跨域通办”协作机制,解决企业异地办事难题;为信用良好企业开通绿色通道,实行信用快办、告知承诺等措施,把服务送到民营企业家心坎上。截至目前,全市共精减事项办理环节28个,帮助民营企业兑现惠企政策资金5.69亿元,惠及企业超2万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