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省巧家县,金融特派员耿文杰对信用良好的社员提高授信额度至20万元,解决了农户急需的枇杷产业发展资金;在镇雄县,金融机构骨干力量与金融特派员成立工作队,发放“兴昭富民卡”3481张、授信16205万元、用信14579万元;在盐津县,金融特派员吕银已经开展了10多次金融惠农政策宣讲活动,让村民知晓最新的金融知识……
为推动金融人才、金融服务更好地助力乡村振兴,去年以来,云南省昭通市选派103名金融人才深入乡村担任农村金融特派员,把金融帮扶触角深入乡村的各个角落,让金融“活水”有效浇灌乡村产业,为高质量助推农民增收、产业增效、农村发展提供了坚强的人才保障和金融支持。
精准选派,构建金融人才服务网络
“现在村民有贷款需求就来找我们,我们及时把村民的贷款需求告知金融特派员,金融特派员会直接跟村民联系,这样村民也能放心贷款、少跑流程。”水富市两碗镇石燕村党总支书记秦燕说。
2024年,昭通市积极探索金融人才助力乡村振兴有效路径,从4家银行选派103名优秀的金融人才,组建起农村金融特派员队伍,通过“一对一”“多对一”“一对多”模式服务全市150个乡镇(街道)、6个产业园区(开发区),为乡镇(街道)和农户在集体经济和产业发展中提供信贷支持、普及金融知识、推介农副产品等服务。
为了让农村金融特派员更好地开展工作,该市精选11名统筹能力强、业务素质高的金融特派员任县市区团长,建立市县乡工作任务、特派团团长任务、金融特派员个人任务“三张清单”,实行市级工作协调、县级联席会议、县级金融特派员组团服务“三项机制”,有效推动103名金融特派员聚焦“5个千亿元级”产业发展需求创新金融服务。
同时,金融特派员担任64名“乡村CEO”的金融导师,为“乡村CEO”开展乡村振兴知识宣传和普及金融知识,引导“乡村CEO”提升金融素养。
精准服务,破解农户融资“难贵慢”
“安经理,有你为我申请发放的50万元贷款,我的筇竹种植规模扩大了200亩,上半年竹笋、加工制品的销售额达280万元,效益真的越来越好了。”大关县高桥镇金融特派员对贷款农户进行回访时,高桥村村民李德彬说。
“我们采取‘整村授信’的方式,整合金融特派员集体力量,全面完成筇竹主产区木杆镇的白名单转化工作,签订授信合同430份,授信金额5852万元,新增用信金额1121万元。”大关县金融特派团团长周友芃说。
为着力解决银企、农户间信息不对称,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等问题,金融特派员以“整村授信”为核心抓手,全面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在原“三信创建”基础上大力推进评级授信工作,助力改善农村信用环境及融资环境。在全市已评定信用户8.4万户、信用村212个、信用乡镇40个的基础上,充分运用评定结果,通过“白名单转化+网格化服务”模式,推动完成42个乡镇的整村授信“白名单”转化工作,累计授信5.33万户、60.26亿元,用信21.19亿元,用信率达到35.16%。
同时,深入开展“进万村访百企”活动,掌握辖区内企业、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金融服务需求,依托“兴昭富民卡”投放,优化金融服务方案,简化申办程序、降低融资成本,切实增强金融服务效能。目前,金融特派员累计走访农户和企业6.3万户,摸排融资需求27.99亿元,帮助制定个性化融资方案7911个,落地贷款17.24亿元,帮助涉农企业防风化债440万元,提供金融政策宣讲和咨询服务1877次。
精准投放,支持高原特色产业发展
“我和20多家企业签订了苹果订购合同,现在资金不足、场地扩大困难,无法进行大规模的收购。”昭阳区洒渔镇苹果种植户王丛友跟金融特派员张彬诉说着遇到的难题。
张彬一边鼓励王丛友,一边对他的80亩苹果种植基地和收购场地进行了全方位评估,制定融资方案并及时联系省农担公司为他担保,帮助成功申贷150万元,有效缓解了经营规模扩大的难题。
聚焦昭通“六大高原特色农业”,立足“一县一业”“一乡一品”,金融特派员主动搭建信贷资金投向与地方特色产业发展规划融合桥梁,结合所在乡镇资源禀赋,聚焦苹果、竹子、天麻、花椒等特色产业,创新特色信贷服务产品,加大普惠涉农小微企业信贷投放,确保农村客户合理信贷需求全覆盖。
目前,累计投放“苹果贷”1640笔、金额1.36亿元,发放“乌蒙金竹贷”1665笔、金额1.16万元,发放“天麻贷”1851笔、金额1.41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