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党员论坛 / 他山之石 / 正文

河北廊坊推动“通武廊”干部教育培训协同发展

互学互鉴促能力跃升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发布时间:2025-05-20 10:19 作者:通讯员 廊组轩

今年以来,河北廊坊市在深化“通武廊”干部教育培训合作框架协议的基础上,依托三地区位优势,持续推进互学互鉴,聚力打造“通武廊”干部教育培训示范先行区,为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提质赋能。

构建协作机制,凝聚培训合力。三地组织部门建立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每年年初研究培训合作事项,重点围绕协同发展中的政策标准不统一、产业发展同质化竞争等难点堵点问题,高标准谋划制定培训计划。根据干部需求和发展需要,2024年、2025年廊坊市连续两年将“通武廊”干部教育培训纳入年度培训计划。截至目前,聚焦空间规划、产业发展、生态环境、基层党建等内容,举办廊坊·北京“同城培训”、“通武廊”专题培训等域内域外培训班共15期,采取集中学习、现场观摩、交流研讨等形式,推动干部在学习交流中长见识、增本领、促合作。

推进班次同频,创新培训模式。三地积极探索轮值培训模式,根据培训班主题、培训干部层级、教育资源禀赋等特点,三地先后联合举办“通武廊”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走深走实党政正职专业能力提升研讨班、“通武廊”三地协同发展交流研讨班、推进通州区与北三县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专题研讨班,累计培训三地发改、规划、交通、教育等部门近200名干部。通过交流研讨,三地参训干部聚焦协同发展重点领域提出针对性对策建议30余条,切实解决了京津冀三地公交互通、开通定制快巴通勤路线、高频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区域通办”、制定“通武廊”重点产业链图谱、搭建“京津冀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科技生态港”等一批工作瓶颈问题。探索采取体验式培训方式,廊坊市与北京市委组织部联合开展“同城培训”,抽调廊坊市15名干部插班参加北京举办的高层次培训班,与北京干部同学习、同调研、同吃住,深入沟通交流,近距离学习借鉴先进做法。

实行资源共享,提升培训质效。三地积极开展跨地区现场教学、调研考察等活动,共享三地精品课程、典型案例、优质师资、现场教学点等资源。廊坊市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形式,精心打造4门沉浸式、实训式课堂,推荐9名市委党校教师赴通州区、武清区授课。同时,廊坊市在市委党校主体班次中,邀请通州区、武清区专家围绕协同发展、应急处突、基层治理等主题为县处级干部、年轻干部传授先进经验做法。在廊坊域内选取有特色的现场教学点,精心规划“通州—武清—廊坊北三县、临空经济区”观摩路线,通州区、武清区组织学员来廊调研考察三河市、大厂县、香河县特色产业,实地参观廊坊临空经济区、润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精品教学点,为三地干部交流沟通、共话发展提供平台,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向纵深推进。

“当前,京津冀协同发展进入新十年,我们以‘通武廊’干部教育培训计划为桥梁,聚焦协同发展关键领域展开针对性培训,让三地学员把所学、所思转化为推进协同发展具体实践的强大动力,持续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向广度深度拓展。”廊坊市委组织部干部教育培训相关负责人说。

三地干部说

北京市通州区科委党组成员、副主任 李瑶:

作为通州区科技战线一员,培训不仅深化了我对三地科技创新协同战略意义的认知,更拓宽了工作视野、提升了业务能力。京津冀科技成果区域转化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是一个个鲜活落地的项目、高效联动的产业链条,为三地协同发展提供了生动范本。

天津市武清区京津产业新城党工委委员、京津产业新城(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一级调研员 张书月:

通过参加研讨班,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京津冀协同发展需要以“一核多点”战略布局激活区域协同效能。京津产业新城作为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的“桥头堡”,要进一步深化与通州、廊坊的跨区域产业链分工协作,让“通武廊”协同发展成果成为京津冀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河北廊坊市行政审批局公共服务管理部部长 吴静:

通过课堂所学、交流研讨、现场教学,我们从通州和武清学到了很多先进的理念和方法,从实质上促进了审批事项区域通办的加快落地。

责任编辑:林晓兵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