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党员论坛 / 他山之石 / 正文

浙江衢州聚力推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多元发展

联农带农促共富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发布时间:2025-05-23 14:36 作者:通讯员 衢组轩

初夏时节,行走在浙江衢州的乡野田间,一幅生机盎然的画卷徐徐展开:标准化大棚基地的蔬菜长势喜人、共富工坊里的村民干劲十足、农家乐里的游客欢声笑语……

近些年来,衢州市积极探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多元发展路径,联农带农夯实基层党建基础底盘,促进农民增收、带动缩小“三大差距”、推动实现共同富裕。2024年,全市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30万元以上村占92.9%,城乡居民收入近3年累计增幅均列全省第二。

书记包联共富产业项目

在许多人印象中,鱼子酱是装点欧洲人餐桌的高阶珍馐。而令人想不到的是,目前全球35%的鱼子酱都产自衢州鲟龙水产食品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我们的鱼子酱逐渐走向世界,得益于区里帮我们开展的标准化建设。”公司相关负责人夏永涛说。如今,依靠鲟鱼资源,公司所在地响春底村,已形成从养殖、餐饮到旅游的全产业链,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50万元。

响春底村的发展不是偶然。衢州市把抓党建促发展助增收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市委常委每人包联1个县(市、区)、1个重点乡镇和1个重点村,县乡党委编制发展规划,推动要素集聚。将村集体经济发展情况列入各级党委(党组)书记抓基层党建年度述职重要内容,推动市县乡村书记切实扛起第一责任人职责,落实好“五个一”推进机制,每年牵头研究1次农民增收工作、包联1个富民产业项目、开展1次共富专题学习,每半年听取1次工作汇报、专题推进1次,拧紧责任全链条。

为强化制度保障,建立健全市县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农业农村、财政等部门负责的会商机制,协同镇村推动各方面体制机制优势和生产要素资源向农村集聚。“我们聚焦村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30万元以下的薄弱村,全面落实‘1名县级领导+1名县级组织部门领导+1个县级部门+1名乡镇(街道)领导班子成员+1名第一书记’帮扶机制,制定集体经济发展计划,做到集体经济薄弱村不脱帽、联系团组不脱钩。”衢州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目前,在县城、中心镇、重点村乡村振兴发展轴布局项目305个,对重点项目实现全覆盖包联。

产业协作激活造血功能

“以前种甘蔗、制红糖,都是小作坊,现在统一加工、统一品牌,红糖单价从13元上升到20元。”谈起村里的发展,后溪镇泉井边村党支部书记刘三富打开话匣子,“6个村抱团成立强村公司后,推出区域公共品牌,发展蔗、渔、酒产业链,可谓芝麻开花节节高。”目前,全市已建成现代农业产业园7个,形成“一村一品”特色村700个。

发展集体经济,需立足实际、精准发力。衢州市根据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发挥比较优势、加强产业协作、实现错位发展,有效提升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造血和带富能力。

立足“土特产富”全链发展,实施“一县一园、一镇一产、一村一品”培育行动,每个县布局建设一个现代农业产业园,集聚农业生产加工、科技营销等现代生产要素,提升农业产业附加值;乡镇(街道)层面由党(工)委牵头,围绕农村产业规模化经营,培育一个特色主导产业,带动上下游产业协同发展,加速一二三产融合;乡村层面以村级党组织为主导,打造一个特色农副产品,探索现代农业、休闲文化旅游、田园社区融合等新产业新业态,增加村集体和农民收入。

聚力片区组团融合发展,全市10个中心镇、50个重点村,打破村与村的行政边界,采取跨乡镇合作、村村党组织联建方式,打造10条发展轴,深化多村合作、资源整合、以轴带面,实现城乡融合发展、连片发展。实施党建引领共富工坊提质增效行动,通过“共富工坊+龙头企业+村集体+农户”模式,打造组团式、集群式乡村产业增收联合体,全年标准化提升1000家共富工坊,吸纳就业5万人以上。

围绕山海协作帮扶发展,组织市内各村集体抱团出资,建设6个市外“飞地消薄”产业园,每年为村集体带来10%投资收益。开展“百个部门帮百村、百家企业联百村、百个社团扶百村”的“三百”行动,推动100个可能“返薄”村、100个集体经济发展特色村、100个集体经济潜力村联系全覆盖,2024年直接带动村集体增收1000余万元。

头雁领航凝聚共富合力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衢州市注重选优配强新时代乡村振兴党员先锋队,不断增强党组织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带共富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凝聚共富发展强大合力。

培育领富带富头雁矩阵,推进村党组织书记队伍专业化建设,整合省市兴村(治社)名师等资源,系统实施跟班实训、导师帮带等举措,培育乡村产业振兴头雁。从返乡大学生、退役军人、农村致富带头人等群体中,动态选育储备村党组织书记后备力量3400余名,大专以上学历达63.2%,具备农村经营管理经验的达53.7%。

全面推行农村工作指导员、科技特派员制度,精选市级党员骨干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帮助联系对接资源、指导培育产业。实施万名青年返乡创业工程,引育2.15万余名农业经理人、乡村运营师、农创客等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农人返乡创业,扎根农村发展。

建立共富争先激励机制,挑选优秀村党组织书记担任强村公司负责人,将村干部基本报酬与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相挂钩,实行分档定酬、实绩考评。市县组织部门每年深入乡村振兴、促农增收、共富发展一线开展专项考评,根据带领村集体、群众发展致富工作表现,两年来,共选树省市“担当作为好支书”66名。

责任编辑:林晓兵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