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党员论坛 / 他山之石 / 正文

让红色资源“活”在当下

——走进河北邯郸市涉县赤岸村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发布时间:2025-07-01 10:31

太行山下,清漳河静静流淌。在河北省邯郸市涉县的山区里,有个叫赤岸村的村庄。村子地处山区,耕地有限,却是一处红色热土。1940年,刘伯承、邓小平率部进驻,创建了最大的敌后抗日根据地——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并在此指挥了三万余次战役。自1979年八路军一二九师旧址开放以来,依托司令部旧址、纪念馆、将军岭等资源,赤岸村早就是全国知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过去,赤岸村全靠“红色旅游”吃饭,可光景却一般:旅游产业单一、配套产业少、留不住游客,又没有项目支撑,村民腰包怎么也鼓不起来。如何破局?近年来,赤岸村以党建为引领,创新探索红色资源综合开发路径,努力让红色基因活在当下、造福今人。

在村民服务中心,党员干部与村民围坐一堂,思想激烈碰撞:“红色根基是命脉,绝不能丢!”“可巷子窄、房子旧,游客凭啥留下?”为了寻找答案,村党支部组织党员群众赴山东、山西等地学习取经。在交流碰撞中,方向逐渐清晰:红色是根,得让这“根”长出产业的新芽。于是,“赤岸连心巷”红色主题沉浸式旅游街区的方案应运而生。

蓝图绘就,考验的是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拓展赤岸广场,头一关就是拆迁:111个院落、64间门面、一所学校。阻力如山,人心浮动。“拆迁为发展,村民有牺牲,党员干部就得带头!”赤岸村村党支部书记张海魁和其他22名党员二话不说,带头签协议、腾老屋,无声的行动胜过万语千言。支部引领、党员带头,群众跟着干,仅用66个小时就完成了拆迁任务,为未来发展腾出了空间。

连心巷改造也并非易事,巷道狭窄曲折,老屋年久失修,地下管网错综复杂,大型机械束手无策。党支部干脆把“指挥部”搬到工地上。党员带头,群众跟上,肩扛手抬,愣是靠人力一点点啃下了这块硬骨头。建了一半的红色绘本馆墙体歪斜,险情就是命令!支部一声号召,大家昼夜不停,拆危墙、清废墟、铺石材、装木棚、修墙面……争分夺秒48小时,新楼稳稳立了起来。

如今,走进赤岸村,游客拿着“重回1940任务攻略”,穿梭在精心打造的11个主题院落里,仿佛穿越时空;在司令部旧址,感受当年的烽火岁月;在将军岭下,还能品一口特制的“庆功酒”……一个“小而美、红且精”的沉浸式红色业态集群已然成型。

看着游客多了,村党支部想得更远:怎么让游客从“感动一会儿”变为“停留全天”乃至“回头再来”?怎么让更多乡亲们增收?

在党支部的推动和谋划下,赤岸村盘活太行红河谷核心地段的287亩土地,高标准打造“赤水田岸”现代化农旅产业园。这里“春踏青、夏赏花、秋结果、冬扬雪”,实现“三季有花,四季采摘”,为红色景区提供了绿色生态产业配套。村民张金花在园内忙碌着,脸上带着笑:“家门口就能挣上钱,一天50块,踏实!”如今,产业园一年接待游客60万人次,带动了80余位村民稳定就业。

赤岸村的旅游链条日益丰满,环环相扣。游客参观完司令部旧址,可以漫步赤岸商业街选购当地特色产品,到“赤水田岸”亲手采摘应季瓜果,最后入住独具风情的特色民宿休憩……红色旅游、教育研学、生态农业在此深度融合、相得益彰。2024年,赤岸村接待游客超18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8700余万元,村集体纯收入达200万元。

变化不仅在产业上,更在村民的生活中。为了妥善安置拆迁户和赤岸村住房困难户,村党支部积极争取,推动建设赤水海岸小区,210套新房宽敞明亮,设施齐全,村民欢欢喜喜搬进了新家。“我们小区可是按照县城小区的标准建的,路灯亮堂堂,燃气通到家,出门就是大公园,住得是真舒心!”拆迁户的话语透着满满的幸福感。

夕阳的余晖洒在一二九师陈列馆前,红旗在晚风中静静飘扬。巷子里,三两游客正往外走;新居的窗户透出光亮,飘出饭菜香……赤岸村党支部带着乡亲们一步一个脚印,把老故事琢磨出了新活法,让好光景落在了饭碗里,亮在了屋头上。

责任编辑:林晓兵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