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走进青海省海晏县三角城镇海湖社区的杂粮驿站,货架上码放着来自金滩乡岳峰村、青海湖乡达玉五谷村等联建村的青稞饼、牦牛酸奶等10余种农特产品,这是“产业联营”模式下,“牧区供产品—社区拓销路”的生动实践。
针对农牧区人口空心化、跨域治理碎片化等问题,今年以来,海晏县推行“村社联建·城乡联动”工作法,通过党建联抓、底数联排、资源联享、产业联营、文化联创、矛盾联调、服务联动“七联”行动,着力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
以强化组织保障为核心,系统推进联建工作。深入调研精准破题,成立专项调研组下沉村社开展调研,聚焦“社区服务难度大、村级产业销路窄、基层治理力量少”等关键问题,出台实施村社联建·城乡联动“双联”党建工作法方案,明确“七联”行动的12项核心任务和17家责任主体,建立“县统筹、乡主抓、村社落实”三级责任体系。立足各村(社区)地缘特点与资源禀赋,召开联建工作专题座谈会,7个社区与29个行政村签订联建协议36份。
锚定“村社联动建、信息促治理、服务惠民生”目标,全力构建“村社一体、产居双赢”发展格局。党建联抓聚合力,推行流动党员“双向共管”机制,实现125名流动党员“流动不脱管”。创新开展“一月一主题、一季一特色”联合主题党日活动,建立村社党员结对互访机制,深化党员双向交流互动;底数联排提效能,整合多部门数据资源,建立联建村社人口动态管理台账,精准摸排独居老人、留守儿童等群体需求,开展定向帮扶服务;产业联营促增收,创新“多村联社”模式,依托社区“资产经营型”发展路径,打造“牧区供原料—社区深加工—企业拓市场”产业链条,实现畜产品就地加工增值;资源联享促治理,组建“村社联防队”,村社共享应急物资储备,开展地震救灾、草原防火、防汛抢险等应急演练,构建起资源互补、力量共享的村社快速响应机制。整合村社老党员、退休老干部等人员力量,成立联合调解组,成功化解邻里纠纷、务工矛盾等;服务联动惠民生,组建“联建服务团”,开展技能培训、健康义诊等惠民活动;利用社区收益资金实施民生微项目、解决群众微心愿。
健全机制,确保联建落地见效。建立“县级统筹定方向、乡镇主抓强落实、村社联动促执行”三级责任体系,细化21项联建任务并明确时间节点;建立定期联席会议机制,及时协调解决推进过程中的难点堵点。统筹各类资源,司法行政部门全程提供联建协议签订、收益分配等环节法律支持;财政部门强化资金统筹保障,规范联建项目财务管理;“海晏县爱民社会服务中心”等4家社会组织深度参与,为产业发展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