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组织派我到新场镇花石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虽然自己年龄大了,但是组织既然将我派到村里,就要为村里的贫困户和老百姓做一点实事,才对得起组织的信任和贫困群众的期盼。
甘心愿为“孺子牛”
花石村地处宁陕北部边缘,是全县离县城最远的行政村之一,那里山大沟深、落后偏僻。村民大部分住在脏乱差的土坯房里,人均收入不到4000元;产业规模小而散,经济收入主要靠外出打工,“喝烂酒的多、打小麻将的多、光棍汉多”。全村55户165人,就有24户75人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我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了解村情做规划。“早上在贫困户家中入户,中午联系产业项目,晚上在村里开会研究措施”,已然成了我的工作常态。
村上的条件差,没有厨房,平常吃饭都是在窄小的宿舍墙角自己做,可是一忙起来,很多时候都是靠泡面或是啃饼干来解决。
作为一名有着38年党龄的老党员,我团结和带领村“两委”一班人立足村情、精研深钻、脚踏实地,全身心投入到驻村帮扶工作中,花石村在我们的努力下悄然发生了新变化。
几年间,全村集中新建安置小区,村容村貌整洁卫生、产业发展初见规模、村民生活日渐改善、脱贫致富干劲十足,树立了基层党员干部的良好形象,赢得了组织的肯定和群众的认可。我先后被评为宁陕县优秀第一书记、安康市优秀第一书记,连续三次参加全省优秀第一书记成果展。
发展产业“断穷根”
“有产业发展,才有脱贫动力,才能真正断掉穷根。”这是我驻村扶贫的第一想法。在走访过程中,我发现村民对发展产业积极性不够高,畏首畏尾,有怕钱投进去了,产品卖不出去,赚不回来本钱的想法。针对这一情况,首先要解决贫困户发展产业的“后顾之忧”。
我和村“两委”筹划成立了天花山种养专业合作社、荣兴花石养殖专业合作社和劳务合作社,动员村民积极入社,共谋发展。为了找到适合村里发展的项目,先后到甘肃考察过中药材种植,到四川考察过辣椒种植,到安康考察过养猪项目,到汉中参观过黄花项目,到周边其他镇参观学习产业发展。
为了保证产品质量和销路,我多次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王征兵教授等专家联系,聘请穆文超、王丹两名博士研究生为顾问,为花石村的蜂蜜和农副产品进行包装、宣传策划。联系无公害检测认证,并进入高端电商平台事宜;与西农大联合,开展“新场镇天花山牌农副产品销售及众筹大赛”。为进一步扩大宣传,我先后撰写的《一个第一书记的心愿》《蜂农的困惑》《解破蜂农困惑、第一书记来支招》三篇文章在新闻头条、搜狐网站、大农业微信平台、农业科技报、政府网站和其他网站的发布宣传,将花石蜂蜜和农副产品推出了宁陕、推向了陕西、推进了互联网,产品销售问题迎刃而解。
同时,我和驻村工作队员一道,争取到林下生态养猪场、林下生态养鸡场与县级农业生态园项目,以“猪-沼-园”模式,创新探索出了一条“党支部+五星村+‘三变’改革+贫困户”的循环发展路子。
县级农业生态园以种植白菜、萝卜、苜蓿等农作物为主,作为喂养生态猪青绿饲料,猪场沼液又作为生态有机肥用来灌溉生态园,农作物种植及生态猪、生态鸡养殖、高山草莓种苗种植基地均由本村产业大户带动,全村贫困户资金及劳务参与。
同时,还制定了贫困户产业发展奖补政策,生态猪、生态鸡、蜂蜜及农副产品产出后,由合作社负责包装、宣传、销售,节省了中间环节,让农户全身心投入产业发展。
该模式以党建为引领,以专业合作社为平台,以生态养猪厂、生态养鸡场、高山草莓育苗基地、劳务合作社和县级农业生态园项目为抓手,充分发挥产业能人大户示范带动作用,广泛调动贫困户产业发展积极性,构筑种养产销一体的生态循环产业链,以环保、绿色、健康的循环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了花石村的生态致富。
截至目前,全村中蜂养殖从原来的230箱发展到目前的1100箱,年产出蜂蜜由8000斤增加到42000斤,猪苓种植从1300余窝发展至目前的8900窝;全村生猪养殖从原来的不到30头发展到年出栏林下生态猪500余头、土鸡养殖从原来不到100只到年出栏1500只以上,同时还发展了高山草莓种苗种植项目20亩、试种高山百合6亩、黄花20余亩。现在的花石村群众发展产业激情高涨,家家有产业,户户忙项目。村民人均收入从2016年的3980元增加到现在的11360元。
脱胎换骨“新花石”
扶贫先扶志,我始终把新民风的树立,扶贫先扶志当做一件大事来抓。
积极宣传党的富民政策和致富事例,不断开阔村民视野,增强脱贫致富的信心,引导教育村民树立“讲良知,懂感恩,努力建设新家园”、崇尚和谐的新民风。发出树立新民风倡议书,编写村规民约“三字经”,为每家制作“家规家训”“村规民约”精美牌匾,送到全村村民家里。坚持每季度开展道德评议,评选出道德模范和后进帮包对象。组织成立了红白理事会,引导村民破除传统婚丧嫁娶陋习,倡导厚养薄葬、婚事新办、丧事简办文明新风尚。
通过教育引导,村民们的观念逐渐变了,风气也变了,移风易俗的文明新风蔚然成风。
同时,结合新民风建设活动制作了《我们能够让我们的家乡腾飞起来》PPT课件,通过专题教育、集中学习等形式,不断提高村“两委”人员和党员的思想认识和工作能力,有效增强了村“两委”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在开展提升基层党建活动中,充分注重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创新对一般党员的教育管理,积极推行“无职党员定责目标管理”,让无职党员“有职、有责、有岗、有位、有为”。党员个人依岗承诺、评星公示,不断增强荣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积极组织开展“创业标兵”“好婆婆”“好媳妇”“和睦邻里”评比和“脱贫攻坚文艺演出暨表彰大会”等活动,通过示范教育带动,引领了其他党员和村民树立了勤劳致富、积极向上、关爱他人、互帮互助的良好村风民风。
通过努力,全村贫困户和村民经济收入大幅增加,所有村民全部搬入宽敞、整齐,集绿化、美化、亮化于一身的新居,各项基础设施得到完善,全村生态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村民之间、邻里之间和睦相处,打小麻将的现象不见了,喝烂酒的少了,日子好过,条件改善了,许多光棍汉找到媳妇了。村上83岁的贫困户吴兴凤老人说:“花石村可以说是脱胎换骨了!做梦也没想到,这辈子还能过上今天这么好的日子!”
一路风雨一路歌,我很庆幸自己当初的选择。帮助花石村全体村民步入小康——这就是我作为一名驻村第一书记、一名普通共产党员、一名老税务干部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