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代陕西 / 特刊 / 党建特刊 / 2019第10期 / 正文

初心之灯暖山村

汉中市南郑区法镇沙坝村第一书记 张 可
来源:当代陕西 发布时间:2019-12-04 16:02

   “人们常说,大学是距离真理最近的地方。但在农村几年的摸爬滚打,与农民群众同吃同住,让我有了更多的来自实践的体会,那就是真理来源于两个地方,一个是大学,一个是基层。距离土地越近,距离真理越近。”

我是张可,来自汉中市南郑区,是一名茶学专业硕士。

 

改变面貌的“忙”书记


刚来到沙坝村,我就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用实际行动,拉近与贫困户之间的感情,推进产业的发展。

当时,村民发现远道而来的我是个不到30岁的小伙子时,有人质疑说:“城里的毛头小子能干啥?”

为了尽快熟悉村情,掌握民意,我就给自己制订了日常工作计划:白天挨家挨户走访,每到一户都详细记录情况,用脚步“丈量”沙坝村的山山水水。

入户过程中,我积极宣传党的惠民政策,鼓励他们靠勤劳和诚信致富。一个月下来,我对村里的底数了如指掌。润物无声,慢慢地,很多群众心底萌生了希望和期盼,自力更生、脱贫致富的心劲儿也足了。

“小张是个非常认真的人,吃住在村里,每天都是天一亮就去上户走访……”

白天入户调查,晚上组织村两委班子商量,我提出“引进新型经营主体带动产业扶贫”的想法。经过反复沟通,与村委会达成共识,决定在沙坝村发展茶叶和猕猴桃两个主导产业,并把这个想法报告了区、镇领导,得到认同后,就加班加点制作了《沙坝村脱贫攻坚作战图》。就在这张图前,我一次次向检查工作的领导汇报说:“这可是我们村脱贫攻坚的‘作战图’,有了它,村里的发展规划就一目了然。”

沙坝村位于南郑区东南部,距城区45公里,辖582户1847人,2017年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58户333人。

2016年,我进村串户了解情况时,了解到村民收入主要靠种植业和外出务工,而且,村内仅有零星分散的养殖业,并没有形成规模。我就建议村民种植猕猴桃,可他们说:“一没钱、二不会弄、三怕卖不出去,我们就一点田,种了茶叶、猕猴桃,我们吃啥。”

我与村两委们多次研讨,最终确定了沙坝村产业扶贫的“1+2+3+120”的工作思路和3年的特色扶贫产业发展思路目标:长效特色产业发展茶叶和猕猴桃,短期发展中药材、养殖业,实现户均2亩茶叶、人均3棵果树,持续推进特色产业与庭院经济共同发展,带动全村脱贫致富。

发挥自己专业知识的功底,我开展了大量的实证研究,系统性地提出了“全面引导、典型带动、干部帮扶、群众主体”的扶贫工作法。经过一年的努力,全村新建茶园750亩、栽植猕猴桃100亩4000株、桃树28亩1200株、大樱桃1200株,提前实现了规划目标。

那段时间,去贫困户家中送政策、资金,了解他们生活、农事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经常是从天还没亮一直忙到繁星满天。其间,哪怕是大雨淋湿了衣裤,湿鞋把脚泡的发白,哪怕是返回村委会已经晚上12点,没有热饭,3个西红柿对付充饥,我也从未喊过苦、说过累,更从未想过退缩。

记得到贫困户沈益坤家里,给他介绍了一个务工就业的岗位,大妈把一碗有5个荷包蛋的鸡蛋面端给我,“小张书记,吃完才准走!”

一杯热茶,一句暖心的问候,透视着老百姓的认可,也是对我做好扶贫工作的最大激励。在我和村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沙坝村在特色产业发展、生态旅游开发方面,终于走出了一条新路子。

 

敢于担当的“硬”书记


第一书记处于脱贫攻坚最前沿,岗位虽平凡,责任却很大,是有志青年砥砺奋进成长成才、实现人生价值最大化的广阔舞台……

在寻找合作企业的过程中,虽然看过脸色,碰过钉子,撞过南墙,但在每次对接、谈判,我都倾注了极大的诚意和耐心。尽管如此,还是被质疑、被敷衍、被冷落,但我没有放弃、没有退缩,反而越战越勇,锲而不舍地跟企业老板讲沙坝的自然优势、区上的扶持政策、特别是驻村队伍的技术人才优势,终于吸引到几家企业来村上考察。

就在我欣喜若狂忙着张罗时,村干部却担心老百姓不愿意流转土地,老百姓担心土地有去无回……他们的想法让我的心情瞬间跌入了低谷,真是欲哭无泪。但转瞬间,愈发激起了我的倔强和不屈,一头开院坝会讲政策、算细账、做工作,一头跑企业、跑项目、跑资金。

我提出支部委员与村委会班子成员具体负责企业土地流转、电力设施、项目审批、贫困户帮扶等具体工作。使沙坝村引进的企业从原来仅有4个小作坊年加工能力仅为40吨的生产量,改变为日鲜茶叶加工量2万多斤,可产干茶5000斤,同时重点解决全区夏秋茶资源开发利用,延长采摘期100天,让农户6-10月份的茶园有收入,亩均增收1200元, 可提供贫困户就业岗位60个,贫困户务工就业平均增收2000元。

在工作中,我积极发挥支部引领、党员模范作用,2017年成功引进三家新型经营主体,为全村新增就业岗位90多个,绑定贫困户80余户,直接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使全村良种茶园面积达到1400亩、猕猴桃160亩。实现户均2亩茶,人均10棵果树,形成产业脱贫整村推进的良好格局。

 

不能尽孝的“拼”书记


2016年到法镇沙坝村任第一书记,开启了我的第二次扶贫之路。当时妻子处在孕育期,我母亲和我岳母一个在西安住院,一个在汉中住院,作为儿子的我,作为丈夫的我,作为第一书记的我陷入了矛盾之中……

父亲见我心急如焚,便开导我:“孩子,你上学那会儿,家里经济情况不好,多亏了学校可以让我打欠条供你上学,你才顺利完成了学业。现在,这些贫困户和那时的你一样,是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你既然承担了这个担子,就要做出样子来,放心,家里有我。”父亲的话,消除了我的顾虑。

直到7月14日国家脱贫攻坚工作检查结束后,我才回到家里。看到妻子因妊娠反应不断呕吐时,我内心的酸楚只有自己能体会……亲人们的支持和理解,给了我走下去的坚定信心。

 

情系村民的“暖”书记


76岁的王义珍大妈的关节炎犯了,大晚上拄着拐杖找到了我。我二话没说,急急忙忙把她送到村卫生室。诊所没人,又急忙赶往隔壁村,还是没找到医生,我只好一路打听到医生家里,来回奔波了好几次,等王大妈看完病,已经是凌晨三点多了。

这事发生后,我想一定要抽出时间,去给王大妈把相关的“合疗”手续完善好。于是,我在村、镇、区、市跑了好几个来回,终于为老人办好了慢性病审批手续,她每年可以减轻一大笔医药费的花销。

每次见到王大妈,她总是拉着我的手说:“小张,哪么要得啊!你真好,哪有这么好的人啊!你比我们亲儿子还亲!”

面对村民的感激和赞誉,我想只要心中有老百姓,真情实意做群众的贴心人,和老百姓的心就能越贴越近。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帮群众之所需,我带领群众正在走的这条“脱贫路”,既是群众的“幸福路”,也是我人生的“奋斗路”。风雨无阻,无怨无悔,我将在产业脱贫的路上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责任编辑:卫鲜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