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代陕西 / 特刊 / 党建特刊 / 2019第10期 / 正文

“我是最强带货王”

榆林市定边县石洞沟镇郑寨子村第一书记 高瑞鸿
来源:当代陕西 发布时间:2019-12-04 16:07

    2017年11月,作为榆林市税务局派驻郑寨子村的第一书记,再次回到熟悉的农村,跟淳朴的农民朋友打交道,我既有几分跃跃欲试、大展身手的兴奋,又有几分使命在肩、责任重大的紧迫。

进村第一课

刚一进村,顾不上满身疲惫,我就立即走村入户,了解村上去年的收成、村民的收入,以及每一户贫困户的实际生活情况和致贫原因。

贫困户陈茂林家距村部最近,我第一个走访的就是他家。陈茂林夫妻俩很热情,非要让我尝尝他们种的有机苹果。和他们聊了很多,作为一个种地“门外汉”,我第一次知道,买40方羊粪需要3000元,渗透管每米售价280元,西瓜不能重茬种植,1亩玉米产1500斤等等,这些农业知识让我对农村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我第一次感觉到,自己与农民的心能走得这么近。

接着,我来到贫困户王生帮、王新林的大哥家。与他攀谈后得知,他家弟兄几个,两人身患癌症,一人残疾,生活都无法自理,还有86岁的瘫痪老父亲全靠他一人照顾。虽然生活负担很重,但他脸上却丝毫不见愁苦之色。他对我说:“我是家中老大,有照顾老父亲和帮扶弟弟们的责任,再苦再累都是应该的。”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民在困境中的这种担当精神让我深感钦佩。

在相继走访了附近几个农户之后,我发现真的是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尽管生活很艰苦,但大家还是道不尽共产党的好,这让我这个共产党员听了心里感觉暖暖的,也暗下决心,要为这方土地奉献全部心血,带领全村人脱贫致富、奔向小康。

解开思想“结”

很快,我发现一个大问题,这个村的村民平时不去关注怎么过好生活,不去研究怎么发家致富,反而把大量的精力和心思消耗在勾心斗角、鸡毛蒜皮的拉锯战中,邻里不和谐,人心很不齐,要想集体搞个产业、做个项目很不容易。

怎么办?我的第一个思路就是“走出去”,让他们走出去看看先进村的生活。

我发动和组织了村里部分党员代表、优秀青年、致富带头人和村民小组长,先到横山区王梁村考察学习“美丽乡村”建设,又到米脂县寺沟村学习产业扶贫新思路——“黑毛土猪合作社如何集体分红”,再赴榆阳区赵家峁村学习“三变”改革发展模式。

赵家峁模式彻底激发了大家的干劲。村民们热烈讨论中,寻找村里的短板和突破口。此后,他们对我的称呼从“小高”变成了“高书记”,虽然只是一个称呼的改变,但这说明群众认可了我,认可了我的工作,使我有了更大的干劲。

谋定致富路

我第二个思路,就是尽快发展脱贫产业。

村里有5个年轻人,在自己家里发展林下散养土鸡,虽然小有收益,但基本都是小打小闹,没有形成规模。

为了点燃他们的创业激情,我特意购买了一套功夫茶茶具,专门吸引他们来找我聊天,在交流沟通中逐渐达成了共识,形成了一支团结战斗的年轻创业团队。2018年11月,郑寨子村养鸡合作社正式建成。

为打开销路,我自带煮蛋器,抹下面皮、遇门就进,向各单位、各领导推销鸡蛋。经过不懈努力,合作社先后与县城的一些超市、食品加工企业和饭店签订了采购订单。每次回单位时,我总要用自己的皮卡车拉上一些土鸡蛋和农家鸡,向自己所有的亲戚朋友推销、送货,大家都笑我是“最强带货王”。

如今,养鸡场已经注册了“沙林源”商标,提交了有机认证,培育了良好农业规范基地,形成了鸡吃玉米蔬菜,鸡粪发酵作玉米、蔬菜肥料的绿色循环发展模式。经过有机认证的鸡蛋,售价比正常鸡蛋贵了1到2元。

为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村上还制订了一些奖励政策,全体村民年底按照资金股、人口股进行分红,并享有优先入社务工的权利。合作社每年至少要拿出净利润的60%进行分红,拿出净利润的10%沉淀为村集体公益基金,用于全村教育培训、奖励好人好事。

爱心加细心

2018年9月,由我牵头,村部举办了郑寨子村首届农民丰收节暨迎国庆颂祖国歌唱比赛。还给表现好的村民发放了实物奖励,而这些资金都是从驻村工作队员的伙食补助中节省出来的。

每到瓜果蔬菜成熟季,由于村里没有地磅秤,需要迂回去周边几公里外过磅,导致很多客商嫌麻烦不来收购。为此,我专门向市税务局争取了10万元拨款,为村里安装了一个地磅秤。如今,这个磅秤每天至少过磅400吨左右,一年可为全村增加8万元收入。

2019年,郑寨子村的人均纯收入由过去的5000元增加到8000元。接下来,我准备继续扩大养殖规模,增加养鸡数量,让土鸡蛋成为郑寨子村脱贫致富的“金蛋”,让全村人的富裕之路越走越宽。


责任编辑:卫鲜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