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代陕西 / 特刊 / 党建特刊 / 2019第10期 / 正文

一句话,让我潸然泪下

榆林市横山区响水镇南塔办事处高圪垯村第一书记 杨文举
来源:当代陕西 发布时间:2019-12-04 16:15

如果问我驻村3年多什么最难忘,那就是2018年5月离任那天,村民们争先恐后来送我时,许多人都说到的那句发自肺腑、让我至今想起来仍潸然泪下的话——“杨书记,我们舍不得让你走。”

而最令我欣慰的是,我在村上探索的财政资金折股量化模式、“远抓果业、近抓养殖”的产业规划,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等举措,已经让全村人底气十足地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

贫困户变“股东”

高圪垯村位于横山南部偏远山区,山大沟深、土地贫瘠、交通不便,村里没有主导产业,村民们收入微薄。

“发展产业是村子的当务之急,只有进行‘造血式’扶贫,才能让这个深度贫困村迎来脱贫致富的曙光。”这是我驻村之初为村上确定的发展规划。但经过走访调研,我发现村里的贫困户多为因病或因残致贫,缺乏劳动力,想让他们通过自主发展产业脱贫很困难。于是,我便萌生了把财政资金折股量化为合作社“股金”的想法,让每个贫困户都成为合作社的“股东”。

在我的带领下,2015年高圪垯村成立了横山绿冠升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利用每户6000元的产业扶持资金和市农业局帮扶每户的4000元资金为10户贫困户注资10万元,建起了黑毛土猪养殖场。由于专业合作社甄选了“杜八黑猪”品种,采用温棚饲养和山地放养相结合的方式,使得黑毛土猪肉质好、绿色无污染,一斤猪肉价格能卖到50元。

当看到高圪垯村发展得这么好,全办事处108户贫困户纷纷表示,希望能加入进来,一起脱贫致富。我立即向市农业局汇报和争取,2016年年底,市农业局筹集16万元,将108户贫困户全部纳入,每户折股1500元,都成为了合作社的股东。

林果产业“唱戏”

如今走进高圪垯村,眼前的宽幅梯田如层层绿波漫卷开来,蔚为壮观。梯田上种满了山地苹果、玉露香梨,还有马铃薯、绿豆、红小豆等各种小杂粮。眼前的这片景象,让高圪垯村村民看在眼里,甜在心里,真正实现“宽幅梯田搭台、林果产业唱戏、村民得到实惠”,这是我给高圪垯村探寻的又一条致富路子。

2016年底,我和扶贫工作队一起利用争取到的60万元财政资金,平整了600亩宽幅梯田,决定依托村里的自然条件发展山地苹果和小杂粮种植。2017年春天,为了抓住果树种植的最佳时间点,我以个人名义向银行担保,帮合作社贷款30万元,购买了拖拉机、旋耕机、打坑机和洒水车。随后,便带着村干部和工作队亲自上手种,成功栽植了600亩苹果、400亩核桃。

为打消村民顾虑,我和工作队在村里推广了全市首个“苹果林间作套种农作物”技术。在果苗之间的空地上种了绿豆、红小豆等农作物,田埂上种油葵,梯田塄上种南瓜,使村民既有苹果挂果后的远期收益,又有每年种植小杂粮的近期收益。

截至目前,新栽苹果1100亩、梨树700亩,人均2.14亩;利用退耕还林项目新栽核桃、花椒、油用牡丹3108亩,人均3.7亩;利用中药材项目种植中药材150亩;利用扶贫整合资金新建羊圈27个,新增羊子2500头,达到4500只,人均5.4只;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压缩到1100亩,调减2000亩,人均保有1.3亩口粮田,改“广种薄收”为“少种多收”。

集体经济“起飞”

在发展集体经济方面,高圪垯村打破地界,统一规划,以村组为单位,用农户承包土地入股,积极推广托管、代耕代种、联耕联种等社会化服务,探索确权确股不确地的“一田制”家庭规模经营新模式,制定了高圪垯村“三变”改革实施方案,设置了耕地股、资金股和扶贫股。把经过确权的耕地流转到8个生产作业组作为耕地股;把财政投入到本村的200万元经营性资产折股给全体村民,每人2000元作为资金股;对21户在册贫困户每户又增配了5000元的扶贫动态股。

在我的带领下,高圪垯村成立了全市贫困村首个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重点发展小杂粮、山地苹果、羊子、黑土猪等种植养殖和光伏产业,激活了全村发展内生动力,壮大了村集体经济,为深度贫困村脱贫致富奔小康探索出一条新路子,成为全省首批100个“三变”改革示范村之一。

2018年高圪垯村换届选举后,新任书记与村主任关系不够融洽,给工作造成了严重影响。在办事处领导的帮助下,经过我与两人多次谈话,并召开全体党员大会,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凝聚合力,终于让村“两委”工作焕发了新活力,年底高圪垯村被市委组织部评为“五星级村党组织”,被横山区委评为“农村先进基层党组织”。

2019年,村里争取到了市级乡村振兴示范资金300万元。目前,正在全面开展的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建设,让高圪垯村再一次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责任编辑:卫鲜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