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书记,这是几个自家鸡下的蛋,拿回去给家里人尝尝。”当七十多岁的吴光荣老人提着鸡蛋来到村部,颤巍巍地递到我手里的时候,我的心被深深地触动了。
我没有想到,区区一件小事,居然会在群众的心里扎下了根。其实,我就是给她拍了几张照片。
“影像日记”显真情
还是在精准识别时,我在村部帮别人拍照,顺便给在场的吴光荣的老伴儿也拍了一张。
第二天入户走访,恰巧路过吴光荣家门,无意中听到其老伴儿说哪里需要证件照。本想问明白,但顾及老人好面子的心思,我当时没有做声。回到县城之后,就给老人分1寸、2寸各洗了10版,回村后又给老人送了过去。吴光荣的老伴儿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无意间的一句话,却留在了第一书记的心上。
“用镜头记录的脱贫攻坚,对于贫困村来说,不只是一份影像资料,更是他们走出贫困奔向小康的历史见证。”工作之余,我会用镜头为甘沟村的脱贫攻坚留下一份份“影像日记”。如今,挂在办公室墙上的70张图片,从领导关怀,到基层党建;从入户走访,到精准识别;从产业脱贫,到巩固成果。每一组照片,都是一个主题,每一张照片,都像一条通往全面小康的光辉之旅,组合成了一幅生动的脱贫攻坚作战图。
回望3年前,枣刺梁村主要还是以玉米、小米种植为主的传统产业,由于销售渠道狭窄,村民收入有限。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接触到了电子商务。回到村里后,就立即召集村干部和群众,向大家讲述了自己的所见所闻,并提出“换脑换心换产业”,将电子商务提升到村级产业发展规划,得到了村民的积极响应。
“扑克牌”变“连心卡”
2016年11月,我来到巨浪村担任第一书记。对于这个有着55户贫困户的贫困村来说,我深知肩头的担子有多重。在经过一番入户走访,了解村情之后,我从凝聚支部力量入手,带领众乡亲通过发展产业告别贫困。
从设想到践行、从村委会到农户家中、从种植到养殖、从村干部到贫困户,甚至是党员家庭,我都挨个儿走了一遍。对贫困户,我还制定了定期走访的工作表。那段时间里,脑子装的都是巨浪村扶贫工作。
不进一家门,不知一家事。为了能够让自己尽快与村民融为一体,我给每户贫困户发了一幅带有靖边人文地貌宣传图片的扑克牌,在每张扑克牌上,都印有我的姓名以及职务、联系电话,方便大家随时都能联系上我。
“群众利益无小事,作为第一书记,在抓好基层党建工作的同时,要尽自己最大的能量,来帮助群众实现增收致富。”2017年春节前,巨浪村贫困养殖户的羊子销售成了问题,群众心急如焚。群众的羊卖不了,那产业扶持就等于一句空话。那段时间,我也一直被这个问题揪扯着。
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萌发了利用礼盒销售羊肉的想法。于是先是从图片资料中找来对应的影像资料,然后找人设计、印刷。春节前,我垫资6000多块钱印制的“羔羊礼盒”居然卖出了32盒。这不仅为养殖户解决了燃眉之急,也为农产品的销售打开了一条新的思路。
打造精准助农新模式
“脱贫攻坚更像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作为年轻干部,如果不能投身到这场‘战争’中,对我来说将是一种缺憾。”担任第一书记之初,我就大胆开展工作,并确定了脱贫攻坚战的高、中、低三条主攻方向。
“高线”就是依托村“两委会”和镇政府,通过政府的人脉资源和行政手段,为派驻村争取帮扶项目,通过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强和产业项目的带动,来推动脱贫攻坚;“中线”就是依靠第一书记和帮扶单位资源,通过互联网、电商等有效的销售渠道,帮助村民销售羊肉、荞麦和小米来增加村民的经济收入;“低线”就是点对点、一对一的帮扶结对通过产业、教育等扶持措施,实现村民思想由输血式扶贫到造血式扶贫的转变。
自2017年以来,我连续参加杨凌农高会,借助农高会第一书记工作成果展这一平台,让走不出深山的特色农产品有了集中展示的机会。
2017年11月,当看到陕北小米在杨凌农高会上销售十分火爆时,回村后,我就立即着手对龙洲优质小米开始包装设计,并围绕靖边羊肉、摘蒙和地椒叶等特色农产品,通过“第一书记农产品代销点+网络电商销售平台”这个平台,达到群众致富增收的目的。
如今这些产品已走出大山,畅销市场。为拓宽销售渠道,我还联系小程序研发团队注册了“羔羊礼盒”微信小程序。虽然是一些小小的举措,但从增加了收入的贫困户那里,我看到了群众对帮扶工作满意度的提升。
藜麦被称为“五谷之母”,是最适宜人类的全营养食品,每斤可以卖到25元。目前,我们正在发动包括非贫困户在内的群众,让他们自愿、积极发展藜麦种植,增加新的收入途径。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加强与电商平台的合作,并加入农产品溯源功能,让枣刺梁村的特色农产品走进千家万户的餐桌。
因为没有农村的生活经历,所以农村对我有极大的诱惑,也因此在组织部门选派驻村第一书记的时候,我毫不犹豫地报了名。尽管吃了很多苦,也受了不少罪,但直到今天,我始终都觉得我的选择没有错,因为驻村的这段经历对我来说,是一次难得的锻炼机会,是它,让我的青春更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