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问我,在人生历程中什么事情最令你难忘,我会毫不犹豫且无比自豪地说,我当“第一书记”的日子最难忘。
临镇镇碾盘沟村,已经成为我梦牵魂绕的地方。那里的山山水水,那里的一草一木,那里淳朴的乡亲,已经深深地融入到我身体血液之中,融入到我的心里。
安上“暖心灯”
我第一次走进碾盘沟村时,第一感觉就是这个村路面很窄,拐弯路也多。到了晚上,尤其是没有月亮的夜里,黑黢黢的看不见路面,出行很不方便。
“亮了!亮了!”路灯接通的那天,老人、孩子眼巴巴望着高高的路灯,兴奋地说:“把我们的心似乎也照亮了。”多少年来,村民们做梦都想不到的事,随着我们的驻村变成现实。如今,一到夜晚,全村亮堂堂的。人们可以像城里人一样在村广场上跳舞唱歌,各家各户的院落也照亮了,生活方便多了。
为了美观,我与村支部成员还动员村民在村道路两侧种植了格桑花,栽植了油松700棵、侧柏200棵,给活动广场配备了环保垃圾箱,使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酿出“增收酒”
碾盘沟村川地大多种植玉米,村民有自酿老玉米酒的传统,但因作坊小、工艺简陋、技术操作也不很到位,宣传又跟不上,酿酒业一直没有形成气候。
我感觉可以做些“酒”文章。便首先鼓励村主任白探平牵头,选厂址,建酒窖,带头入股。一有空闲,我就走村串户,在田间地头、炕头院落和村民真心交流,提出建设一座规模较大的酿酒坊,动员村民入股入粮入劳。
启动资金匮乏,我通过集体共筹、办理贷款等形式多渠道筹集资金45万元。为掌握纯粮酿酒技术,我买回酿酒电子软件,看视频讲座,对照书本理论、结合实际学习。还带领有关人员外出考察交流,积极借鉴外地先进酿酒技术和管理经验。
新建酿酒坊注册难,我带上纯粮酒产品,多次跑西安做质检,直至拿到合格的检验报告,并成功注册了“圣粮福”商标。而今,我们的酒坊已经成功生产出口味独特、芬芳四溢的纯粮绿豆酒、五米酒及五粮酒、小米酒、高粱酒等酒种,成为当地人过事的首选酒。
我还动员局属各单位、亲朋好友、微信好友等帮助销售白酒2000余斤,销售金额达到10万余元。尤其是贫困户杨生荣,只要见到熟人,他就伸出两根手指,笑容灿烂地说:“张书记帮我卖了300来斤,去年光白酒一项就增加收入2万元。”
种出“致富瓜”
碾盘沟村川台地多,动员贫困户发展弓棚,种植西瓜是一项短平快的致富产业。但要让西瓜卖个好价钱,必须要早上市;要让西瓜早上市,必须要建大弓棚,而且还要推行“四膜覆盖”技术,保障秧苗快速健康成长。
我首先带动69岁的王建荣种植弓棚西瓜,一口气建了四个大弓棚。为了打响临镇西瓜品牌,我们提出建一座大弓棚,免费补偿一方羊粪,在西瓜果实膨大期,动员追浇油渣,以此提高西瓜品质。群众看到有利可图,纷纷申请种植,很快就发展12户农户建起弓棚53座。
为方便农户发展大弓棚,我带领群众修了2条生产路,增设排水管道1处,协调水泵10台,解决了群众种植的基础设施问题。我还带着他们到临镇觉德村参观学习,帮助他们熟练掌握了“四膜覆盖”。
西瓜蔬菜喜获丰收,销售又成了摆在面前的大难题。我马不停蹄来到局属单位,联系酒店、超市、学校、社区等,两年间帮助贫困户销售西瓜14万斤。
因为上市早,一斤西瓜卖了2.5元,村民人均增收5000元。贫困户马军刚建大棚没钱,我给他垫资了2500元,西瓜销售后,一下子收入了5万多元。他手里点着钞票,高兴地嘴都合不拢,他说:“从种到卖,全程助力,两万余斤西瓜,十天时间销售一空,多亏了咱们的张书记啊!”马龙龙则在微信群里聊天说:“感谢张书记实打实的扶贫助农,西瓜卖了个好价钱,把我婆婆高兴得都笑成了一朵花!”
那段时间,我专门在市场协调来一个摊位,帮助村民销售西瓜。有的贫困户找不到,我就给他们带路。当了解到延安小学有个“吃货群”,我就想办法进群卖西瓜,在这个群里销售了4万多元,被群友们戏称为“西瓜书记”。
我就是你的“手”
“我这样一个没有双手的人能做什么呢?”34岁的残疾青年王涛涛,九岁时意外被炸掉双手。母亲几乎双目失明一级残疾,父亲肢体三级残疾。
“你完全可以凭借自己聪明的大脑致富。”我告诉他, “我给你垫资4000元做本钱,咱们批发一些日用品到延安城里去卖,赚个差价。”
“可我不会叫卖,怎么办呢?”
“那你就跟我学,我手把手教你如何销售。”
第一天,我把他带到延安东大街市场上,逢人就说:”我是区城管局下派到碾盘沟村的第一书记,这个小伙叫王涛涛,自幼失去双手,是村里的贫困残疾人。大家仅需要20元,就可以买到这样一个很实用的多功能压蒜器,也算是为脱贫攻坚出了一份力!”
王涛涛在延安卖日用品,晚上没有住宿处,我说,那你就住在我的办公室吧。每当发现他有情绪波动,我就给他鼓劲打气,做思想工作。如今,王涛涛月收入已能达到4000元左右。
一天晚上,王涛涛对我说:“哥,残联今年给我两头猪,过年时你不要买猪肉了,我给你送。”我说:“谢谢你,哥不图你什么,只盼着你能早些过上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