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刚过40岁的我作出了一个具有挑战性的决定——下乡扶贫,成为全县首批驻村扶贫的第一书记。
冯原镇团结村地处县城边界,属于典型的黄土地半沟坡地带,是一个严重缺水的贫困村。全村452户1669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31户469人,占到了全村总人口的 28 %。村里没有统一规划,产业多而杂、小而弱,大多以玉米、花椒为主,村民人均纯收入仅3000多元,比周边村庄低得多。
初到村里的前几个月,我就跑遍了全村各个角落、田间地头,蹲下身,与老人、小孩、贫困对象拉家常,了解他们做什么,收成怎么样,有什么困难和想法,一一记在了随身的笔记本上。几个月下来,这样的笔记本记了三四本,团结村点点滴滴的民生民情也都装在了我的心里。
郭俊因患十二指肠癌花去手术费20万元,但是合疗报销后不小心把票据弄丢了,难以申请民政救助。我得知情况后,马上开车跑渭南、进县城,为其补办票据,并到民政局申请救助款,把争取到的1万多元交到郭大伯手里。
40多岁的景海峰有智障残疾,因对相关政策不了解,没有办理残疾证,家庭十分困难。我联系相关部门,提供相应的证明材料,终于帮他办妥了残疾证。每月有50多元的救助,加上享受有低保政策,景海峰的生活有了很大改善。
贫困户王成刚患大病住进了县矿务局医院,当时这个医院还没有列入扶贫政策享受范围内,可他家里没钱,不够交付住院押金。我托人找关系跑了两天多,终于为其办好。
曹忠芳妻子骨折,儿子在西安看病,孙子在10里外的镇小学就读,生活十分艰难,我协调各方,将其纳入贫困户,享受了医疗、教育等政策。
曹根仓患狼疮肾炎,我动员单位同事捐款4000元,鼓励他坚强生活。
两年多的驻村蹲点,我先后为两名患有慢性病的村民办理了特殊门诊,为五名残疾对象办理了残疾证,为五户实施了危房改造,为17户办理了48万元的贴息贷款……
摘穷帽、拔穷根,并非容易事,从驻村的第一天起,我就告诉自己,要做一个“有路数”的第一书记,当好村民脱贫致富的主心骨。
在工作中,我注重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积极和村两委会班子成员沟通,完善“三会一课”“四议两公开”“党员活动日”“道德讲堂”等制度,带头给干部党员讲党课,讲政策,有效增强了村两委班子凝聚力和战斗力。
我发挥人脉优势,与村干部一道积极争取项目和资金,协调水务局为村里建设抽水站,彻底解决了全村土地的灌溉问题。先后为村上硬化铺设巷道三条3.5公里,为田间道路铺设暗管1千米,全面提升了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为解决村上的脏乱差问题,我和村两委成员挨家挨户动员,晓之以理,并联系单位为村上购买了2台清运车、2台打草机、10台三轮车、10套保洁设备、500个垃圾桶,发起“美丽团结、从我做起”活动,带领党员清运垃圾,使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在产业发展上,我引导和动员村民种植苹果、花椒、黄花菜,扩大生猪养殖规模。自我入驻团结村以来,各种经济林面积增加了800余亩,生猪存栏增加了2000头,村民的收入有了明显提高。同时,组织村干部和种植大户走安里、看庄头,择优选产业,注册合作社,动员村上利用“三变”改革,探索“村集体+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建起了100亩的拱棚韭菜扶贫产业园,为脱贫摘帽打下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