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代陕西 / 特刊 / 党建特刊 / 2019第10期 / 正文

“淳朴寨子”终生情

咸阳市淳化县润镇寨子村第一书记田民政
来源:当代陕西 发布时间:2019-12-05 10:23

一日寨子人,终生寨子情。淳化县润镇寨子村已在我的心里深深扎下了根,成了我的第二故乡。回望走过的路,有辛劳和汗水,有忧虑和矛盾,但更多的是成长和感动。特别是真切地体悟到:只要付出真心、真情、真干,就一定会赢得群众的欢迎。

推动消费扶贫,带动产业发展

2018年8月,我被省委教育工委选派到寨子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该村共有335户1245人,其中贫困户71户206人,农民收入主要依靠种植、养殖及务工。村里基础设施滞后,产业基础薄弱,是典型的贫困村。

记得8月中旬的一天,我到贫困户刘宗仁家走访,发现院子里堆起了像土堆一样的西葫芦,便问咋不卖呢?老刘叹了一口气:“一斤一毛钱人家都不要。这不摘了一点,准备喂牲口,地里还有不少,都用机子旋了。”我心里一沉。

出了刘宗仁家,我直接来到村委会,让村干部了解统计一下各家种大路菜的情况和销售情况。统计数字出来后,让人大吃一惊,村民们种的葫芦、葱、辣椒等时令蔬菜有五六万斤之多!大多都无处售卖或卖价太低,许多菜只能烂在田间,这对贫困户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怎么办?我马上想到可以利用高校食堂这个大市场。在工委领导的帮助下,我与几个熟悉的高校扶贫办主任对接了一下,他们很给力,很快协调学校食堂方面同意接收村里的蔬菜,价钱可以按市场价走。我一算,比如葫芦可以卖到一斤7毛钱,心里特别高兴。

村委会副主任王管县比较有经济头脑,经常贩卖苹果、代售化肥种子等,自己和亲戚家各有一辆小货运面包。我便动员他代收村民滞销的大路菜向高校师生食堂售送。我先联系了咸阳师院,师院领导高校重视,王管县的货车到学校时,校领导还和他见了面,给了他热情鼓励。

王管县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不断将蔬菜送到西北大学、西安工程大学、西安科技大学、西京学院、培华学院等高校。在我们的坚持与努力下,不到两个月,帮助卖掉了4.5万多斤蔬菜,贫困户和村民增收5万多元。

这次实践,销售额虽不大,但给了我很大的启示:高校消费市场潜力巨大,只要建立长效机制,可以拉动村上的产业,进而带动脱贫。渐渐地,我心中有了一个想法,将消费扶贫作为解决淳化县贫困群众产销矛盾的实办法、扶持贫困人口稳定脱贫的长远举措大力推进。

2018年9月30日,工委在西安理工大学召开了驻咸9所高校分管领导和淳化县分管县长、相关部门负责人座谈会,对接了双方的需求和意愿。10月17日扶贫日当天,陕西中医药大学、咸阳师范学院等驻咸9所高校与淳化县签订了《优质果蔬进咸阳高校战略框架协议》,现场签约金额达256万元,通过“点对点”对接供应等形式,建立起菜园到餐桌的销售模式。

协议签订后,我与工作队研究决定,重点要抓好农产品生产,引导群众种植优质蔬菜。

2019年3月,我多方动员、积极帮助引进淳化籍企业西安创思服节能有限公司建设淳鲜源扶贫产业园(高校食堂优质蔬菜基地)。园区一期建设占地100亩,建蔬菜大棚70棚,采取“村支部+合作社+经济组织+贫困户”模式,由合作社托管经营,实行利润分红,镇政府、村支部监管。园区总投资540万,其中争取县上扶贫带动资金100万元,以村集体经济组织名义入股产业园,带动100贫困户;教育工委投资40万元,以村集体名义入股。

2019年5月,我和工作队引进了淳化兰荞花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与寨子村签订帮扶协议,作为种植基地,组织农民种植1400多亩优质荞麦,以保护价收购;企业在村上注册合作社和“村富美”商标,正在开发荞麦枕头、荞麦减肥茶等新的扶贫产品。

创建专业合作社,培育精准扶贫模式

为了建立消费扶贫长效机制,做大、创新消费扶贫,我与招商局等帮扶单位商量探索建立了“帮扶单位+农民合作社+贫困户及村民”的扶贫新模式。去年10月,由王管县牵头成立了淳化荞麦花儿香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并成功注册了“淳朴寨子”商标。

一次偶然机会,我了解到淳化县2002年曾获荞麦的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证书,突然眼前一亮:淳化荞面饸饹是我省的名小吃,但基本是现吃再做,市场很少见到成品包装面条,合作社首先就做荞麦这篇文章。

我们与兰荞花公司合作研发配方,合作社收购村民荞麦加工成面粉,委托宝鸡味司农公司代加工为荞面饸饹。动员西安美院免费设计了产品商标、包装。2018年11月下旬,第一批1万盒“淳朴寨子”牌荞面饸饹正式面市,紧接着又生产了荞面手工挂面和荞麦面粉。

有消费扶贫协议作支撑,我立即带着工作队长唐沛和合作社主任王管县跑高校,介绍产品,争取支持。半个多月时间跑了十七八所高校,看到质量品质不错,又是扶贫产品,各校都下了订单。此后,合作社又开发了无糖荞麦饼干、荞面饸饹、手工挂面、棍棍面、韭叶面、旗花面、荞麦面粉和农家玉米糁、土鸡、土鸡蛋、淳美蜂蜜、至纯菜籽油、至纯小麦面粉等13个系列特色农产品,线上线下结合,销售额已达200多万元。

我内心一直坚守着一个原则:挣钱不是主要的,工作的重心是指导合作社的理念和定位,这方面目前已取得一定成效。

扶贫帮困精准到位。合作社18名成员中,有5人是贫困户,可直接参与分红。产品原材料从本村及当地村民中收购,去年10月以来共支付荞麦、玉米、蜂蜜等农产品收购费64万多元,有效带动了村民的积极性。产品在村里包装,雇贫困户及村民参加劳动,至今已支付报酬16万多元。定期给贫困户予以资助。今年1月,合作社给村上33户贫困户每户发放帮困资金500元,给10个生活有困难的非贫困户每户300元食品,给村两委会5000元支持村集体经济。此外,平时还对生大病、发生意外事故的群众给予现金等资助2000多元。

团队培养成效初显。合作社按照股份制机制运营,经营资金均为成员股金或贷款。创办过程中,我和工作队指导帮助制定了运营规程和严格的产品质量标准,带领合作社成员搞研发、跑市场,不断提升大家的现代企业意识和规划、生产、经营、销售能力,增强了造血功能,基本实现了“打造一支不走的工作队”的目标。这方面,王管县的感触最深:“以前就是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那知道什么经营理念、什么市场营销,现在见识日渐提高,对健康食品、消费扶贫有了更清楚的认识,特别是深入了解了国家对扶贫这块的投入力度和政策倾斜,让我们这些老百姓深受感动。”

产品定位清晰明确。产品突出“土、特、优”,原材料均为寨子村及邻村村民生产,主打淳化地理标志产品荞麦开发系列产品,委托正规企业代加工,无防腐剂、少添加剂,质量、品质有保障。供应高校的产品力争做到质优、价廉。比如配送的蔬菜价格比当地批发价低1-2角钱,受到高校的普遍欢迎,曾出现配送车辆一到校园,蔬菜被职工一抢而空的场景。

在消费扶贫行动的推动下,目前寨子村已有4个企业(合作社)帮扶带动脱贫,每年每户贫困户可固定分红2000元以上,村集体可分红7万元。寨子村贫困户2018年人均纯收8851元,比上年增长81%,全村贫困发生率已由2014年16.50%降至0.64%,已被认定脱贫摘帽。

消费扶贫带动了产业发展,坚定了贫困群众通过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信心。贫困户刘宗会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三次递交入党申请书,强烈要求入党,多次向组织表达了自己的真情实感:“党的扶贫政策治好了我的病,我家的收入一年比一年好,我也要加入党组织,为群众服务,为党做贡献。”


责任编辑:卫鲜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