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我被组织选派到千阳县张家塬镇柳家塬村担任第一书记。当时70多岁的父亲正患重病住院治疗,需要照顾,家里人劝我留在县城工作方便照顾父亲,但我想到帮助贫困村发展、带领群众脱贫更富有挑战、更有意义,对自身也是一次锻炼,于是让在外打工的姐姐回家照看,自己坚持去驻村扶贫。
柳家塬村坐落在山原结合的台塬之上,远处的青山连绵起伏,薄雾缥缈,近处的梯田层层叠叠,绿意盎然,好一幅优美的田园画,让人心生惬意。但走进村子后,看到破旧的村庄、贫困的村民,村委会简陋的设施,让我不由倒吸了一口凉气,立即感觉到扶贫任务的艰巨,心里暗下决心:一定要让柳家塬村变个样,让贫困群众过上好日子。
“守摊主”变成“火车头”
在与“两委”干部交谈中,村总支书记老武对我说“咱村位于山区,耕地少,干旱缺水,发展啥都不行,以前养奶牛还可以。但前几年,奶畜行情变化,村民把奶牛卖光了,种粮食只能凑合过个日子,现在没个好增收产业,有本事的村民都外出务工了,村上前几年修路、建奶站欠了不少账,现在把摊子守住都不容易。”在与其他“两委”成员交谈中,我发现村“两委”班子思想保守,怕发展有风险,不敢发展、不会发展的问题突出。同时,在走访中也发现,村“两委”在村务管理中,对国家惠农政策宣传不够、村务公开不及时,导致村民对村干部有意见。
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我下定决心从支部建设抓起。村级阵地部室设置不全,设施简陋,好多党务、村务活动都挤在一个会议室开展,很不方便。我便争取资金,推进支部标准化建设,对部室重新规划,新建了党员活动室、教育培训室、廉政课堂和便民服务大厅,配备电脑、打印机,实行集中定点办公,群众办事方便多了。同时,新建完善了公示栏,对党务、村务和扶贫政策信息分类公示,并在每个小组设置公开栏,让村民及时了解低保评审、扶贫政策享受、临时救助等村务信息。
由于深处山区,信息相对封闭,一些村干部思想保守、观念落后,不会干、不愿干。我动员组长柳金玉发展肉牛养殖时,他说:“发展肉牛养殖现在看好,但谁能预测准市场行情,养奶牛让多少人赔了,这不就是个例子吗?”
为提升党员干部发展产业的积极性,我组织村主要干部到杨凌、金台、渭滨、陇县、凤翔等县区学习村支部建设、花卉、蔬菜、苹果产业发展,与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谈心交心,共同商议出“班子带村、发展强村、文明兴村、民主管村”的党建促脱贫思路,修订了苹果、畜牧养殖两大主导产业和蔬菜、花卉、核桃养殖特色产业发展规划。
随后,我在村里开展了“双培双推双联”活动。两年多来,培育党员致富带头人11名,带动贫困户发展蔬菜60亩、苹果110亩、牛羊养殖100头。5名先锋党员联系包抓10户贫困户,全部实现脱贫,成为致富能手,党员干部在脱贫攻坚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有效提升了基层党组织引领发展的能力。2018年,柳家塬村党总支被县委评为党建引领脱贫攻坚“红旗支部”。
“穷当家”探出“富路子”
柳家塬地处山原结合部,有大量耕地,镇域附近还缺少大型现代化综合性的农机服务合作社,农机服务市场前景看好。于是,我向镇联点领导、帮扶单位汇报发展农机合作社的想法,申请了50万元产业扶贫资金,修建农机大棚,购买了2台1504东方红拖拉机,实施机深松项目,当年就挣了20万元。
2018年,经过项目答辨、实地考察,我协助村上争取省财政扶持壮大集体经济项目资金200万元,购买了拖拉机、收割机、无人喷药机等耕、旋、播、收、植保、果园管护等机械40台套,主要为农户、种粮大户提供小麦、玉米的耕播收获、秸秆回收、果园管护等一体化服务,大大提升了镇域内农业作业的现代化水平。
为了增加综合效益,我与村“两委”商议建设集体农场,在山区流转500亩耕地种植饲草、杂粮。2019年上半年,农机服务作业耕地1.2万亩,收入45万元。
为了给村集体找到一个可靠的财源收入项目,我积极向县发改局争取光伏发电项目。先后在村上选择7个地点,联系国土局、林业局人员实地勘测不下20余次,终于腾出建设用地,项目顺利开工建设。2018年5月,361KWP的柳家塬村光伏电站建成并网发电,年收益35万元左右,为村集体提供了稳定的收入来源。
看到全县正在推进农村环境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对绿化苗木、花卉需求量比较大,我与村“两委”商议,争取扶贫项目资金建设百亩苗木花卉繁育基地,栽植樱花、紫薇、树状月季等花卉苗木4万多株。
同时,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成立了千阳县张家塬镇柳家塬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把集体经济项目整合为农机服务队、苗木花卉基地、光伏电站3个项目,公开聘用项目经理,实行企业化管理。2018年村股份合作社实现收入70.9万元,为253户贫困户分红20万元,带动就业70多人,预计2019年收入可望突破120万元。
“贫困户”变身“富能人”
经过走访调研,我发现大多数贫困户文化水平低,思想观念滞后。加之,一家一户的分散发展产业,常因经营不善、抵御市场能力不强而失败。要想帮助贫困户发展增收脱贫产业、振兴特色产业,还得靠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带动。于是,我便千方百计动员在外务工人员回乡发展产业。
贫困户王小军,家里6口人,母亲瘫痪卧病在床,父亲耳聋行动不便,妻子精神障碍需要人照顾,儿子和女儿在上学,家庭主要收入靠他在宝鸡殡葬店务工。我动员他回乡创业。
“一大家人生活要靠我了,回来咋维持生计?”他说。 “宝鸡的店你暂时让人帮你照看着,回村里发展工艺品,人工费低,场地免费,开支小,还可以享受扶贫贴息贷款、就业扶持资金。”经过我三番五次的劝说,他终于同意试试看。
随后,我帮助他申请了5万元扶贫贷款,在村里创办了鱼岭工艺品合作社,带动了10户贫困户制作工艺品。2018年销售收入达到70万元,带动群众就业20余人。
柳家塬村饲草资源丰富,发展畜牧业得天独厚,为了支持能人大户发展肉牛、奶山羊养殖产业,我争取了25万元资金,将废弃的奶站小区改造成扶贫养殖小区,改建羊舍2000平方米、牛舍6000平方米、标准化厂房300平方米,为贫困户、新经济组织免费提供创业场地。
贫困户杨永忠父母七十多岁,年老多病,妻子身体较差,儿子和女儿上学,生活较困难。老杨有养殖奶牛的经验,又吃苦耐劳,我觉得他是个养殖大户的好“苗子”。于是就动员他扩大规模。
可老杨说:“养牛比较费钱,我手头紧,没钱呀。”我告诉他:“没钱不要紧,只要你有想法。”之后,我帮他贷了5万元的贴息产业贷款,把肉牛养殖规模从6头扩大到21头。2018年,又帮助他注册了永忠养牛家庭农场,申请创业贴息贷款10万元,买了拖拉机、铡草机等工具,现在养殖规模扩大到41头。因为牛粪难以解决,他又发展了13亩山地绿色苹果园,今年也全面挂果。初步估算,杨永忠现在的资产达80万元以上。
为了发展产业,我和村“两委”成立了金达莱刺绣专业合作社和雁冰奶山羊养殖专业合作社。目前,村里种植、养殖合作社达到11个,带动40户贫困户发展养殖、工艺品产业。
还与县农商银行张家塬支行联系,对全村500多户群众开展评级授信,开通“一站式”贷款服务,向返乡农民工、专业大户贷款140万元,支持能人专业大户兴办家庭农场、合作组织,大力发展山地苹果产业,解决了贫困户发展产业贷款难、手续繁琐的问题。目前,全村果园面积达到1400亩,年产鲜果400吨。
刚到村里时,一些贫困户有较强的“等靠要”思想,争当贫困户、低保户,村上帮助其发展产业、介绍就业,却以身体不行干不了,没时间干等理由推脱,不愿自力更生、创业致富。
针对这一问题,我萌发在村上创办扶志扶智学校的想法,确定了“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志”的脱贫思路。经与村“两委”商议,2017年5月,柳家塬村扶贫扶志学校正式成立,设立思想教育、技能培训两门课程,坚持每月对贫困户进行扶贫政策宣讲,自强自立思想教育,开展种养植业、烹饪、工艺品等实用技术培训,让其掌握一技之长。
两年多来,学校培训贫困户2500人次,帮助92名贫困实现创业就业。贫困户杨永忠、柳海军、时文芳、王发祥、陈拴苟等成为村上的有名的产业脱贫典型。
“服务员”办好“贴心事”
我出身农民,深知农民特别是贫困群众的生活不易。作为第一书记,我时刻铭记“群众身边无小事”。
记得2017年4月份入户走访时,贫困户柳维科说:“王书记,我想发展养猪、养牛,手头没钱你能帮我贷点款吗?”我说:“发展产业是好事呀,贷款的事包在我身上了。”在与县农商行张家塬支行信贷员沟通后,我向柳维科宣传了金融扶贫信贷政策,帮他规划建设羊舍、猪圈,并邀请信贷员上门考察,最终帮柳维科贷款5000元,养了2头猪、5只奶山羊,并邀请畜牧养殖专家上门指导其科学喂养,当年收入1万多元。
在一次走访中,我听到寺坡村民王永兴的儿媳患尿毒症,需要换肾治疗,治疗费30多万元。面对这个天文数字,把老王愁坏了,人瘦了许多,经常愁容满面。我多次上门安慰老王:“不要怕,只要有治疗方案,就不是什么大事,动员爱心人士帮助,争取政府救助,钱不会是大问题。”并带头捐了1000元,同时动员3名爱心人士捐款3000多元,最后通过捐助和救助资助,老王儿媳成功做了器官移植手,恢复了健康,全家人又充满了生活希望。
在村“两委”、驻村工作组的共同努力下,2018年底,柳家塬村实现整村脱贫,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01%,群众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村里的产业结构、环境面貌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光荫荏苒,岁月如梭,一转眼快3年了。回想这900多个日日夜夜,冒风顶雨、挑灯夜战、奋战的每个场景历历在目,不由的让我眼泛泪花。可爱的村庄,是我人生路上最温暖的“遇见”;勇于担当的村委班子,是我最特殊而亲近的战友;感谢组织让我担任第一书记,这段帮助我迅速成长和蜕变的工作经历,是我人生最宝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