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代陕西 / 特刊 / 党建特刊 / 2019第10期 / 正文

看到越来越多的笑脸,再多的辛苦也值

西安市蓝田县葛牌镇瓦屋庄村第一书记 成酉锋
来源:当代陕西 发布时间:2019-12-05 11:33

2017年1月9日,是我这一生都难以忘记的日子。这一天,我顶着暴风雪,来到了秦岭梁上的蓝田县葛牌镇,徒步跋涉到村里,正式开始驻村扶贫工作。在这片养育了自己的土地上,开启了人生新征程。

鏖战脱贫攻坚一线

熟悉村情是开展工作的第一步。在寒冬腊月里,我挨家挨户登门走访,与村民拉家常、交朋友,倾听心声,了解意愿。虽然天寒地冻,但是我心中充满了热情。

看到贫困群众窘迫艰难的生活,我深切感受到自己肩上的担子。我开始四处联系奔波、协调项目资金,帮助群众修缮房屋、购买家具、建桥铺路,在村里发展中蜂养殖、食用菌种植、中草药种植等产业,建好村公共服务中心和党员活动中心,不断丰富农村群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为了方便群众沟通联络,我印制了“便民服务联系卡”发给村民,建立了“联心微信群”方便群众办事、了解政策。

由于长期驻村工作,家住城区的我,很少能有时间回家。“脱贫攻坚是大事,为山区的贫困群众做点实事,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出一份力,我们一定会全力支持你。家里的事情有我,你就放心吧。”这是妻子时常对我说的话,能够得到家人的理解和支持,我感到非常欣慰,又干劲十足。

用实干赢得群众支持

“大姐,昨天地里的活完了吗?”

“干完了、干完了,酉锋,快进来坐。”

“酉锋、小成、成哥、兄弟……”每次听到村民们这些亲切的称呼,都让我心里暖暖的。走在路上,群众见到我,总是很热情地邀请我到家里坐坐。我的房间门口,也时常有他们悄悄送来的蔬菜和水果。我想,这就是淳朴的乡亲们表达感谢的方式吧。

扶贫对象的精准识别是首要任务,唯有拿出“绣花”的功夫劲,才能真正做到不漏一人。秦岭山里的4月,气温还很低,我和同志们在寒风中入户调查,采集信息,对群众基础数据进行核实,精准识别贫困户。

多少深夜中,熬着红眼整理数据,填写资料。家庭人员基本信息、住房情况、务工收入、产业收入、粮食补贴、退耕还林补贴、残疾人补贴、计生补贴等多项内容,一项项收集、一条条整理;健康扶贫明白卡、兜底保障资金发放明白卡、脱贫攻坚宣传资料,一张张发放,一份份张贴;党支部会议、驻村工作会议、村民代表评议会,一次次召开,一次次讨论与公示,最终识别出贫困户,再针对每一户的具体情况,分析致贫原因,制定具体帮扶措施。

村里基础设施落后,联系“娘家单位”——西安航天基地管委会捐赠电脑、打印机、复印机等办公用品和垃圾桶、铁锨、扫帚等保洁物资;农家乐户用水量不足,协调资金10万元,新建两座10吨蓄水池,铺设水管2000米;群众交通不便,协调资金58万元修桥铺路,硬化入户路2100平方米,修建旅游路;贫困户居住生活条件差,协调帮扶资金10万元,用于8户贫困户的家庭环境改造和生活质量提高;合作社周转资金不足,个人垫资15000元帮助运转;端午节、“七一”“春节”等节日,联系爱心企业为贫困户和老党员送去粽子、绿豆糕、米面油、春联等慰问品……

这一件件事情积累下来,看着村子慢慢发生的新变化,看到困难群众越来越多的笑脸,让我觉得再辛苦也是值得的。我们驻村干部就应该用最直接的行动和最真挚的情感,诠释出用心、用情、用力帮扶的信念,通过一点一滴的工作,给困难群众带来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新变化和新希望,也获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产业帮扶激发内生动力

村民雷保利前几年在渭南一家砖厂打工,一年到头的收入最多只有一万元。这几年和妻子在家务农,还有一个哥哥是聋哑人(五保对象),因为经济原因,家里的危房也没钱翻修。

我建议雷保利利用秦岭山里的自然生态资源,学习养蜂技术,并帮他申请了40箱中华蜂。在养殖过程中,我隔三c岔五就要到老雷家看看养蜂的情况,发现问题立即邀请阎良蜂蜜厂的专家上门辅导。

“今年这个蜂上糖量少,主要是天气原因,山里面雨水太多,影响了蜜蜂采蜜。”在帮扶的过程中,我慢慢地也学习到很多养蜂的知识和技能。

“去年,我们家刚养蜂就赚了两万多块钱,家中建房子政府补助了5.1万元,屋里的家具也都是新买的,国家的政策就是好。今年,我还要再扩大养蜂规模,买上30箱蜂,把日子过得越来越美气。”老雷说这话时,有些小激动。看着他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我也很高兴。

在帮扶过程中,我比较注重让贫困户树立“劳动光荣”和“自力更生”的思想,联系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劳动转移培训和扶贫致富带头人培训等活动,并认真分析村子情况,因地制宜开展产业扶贫。

瓦屋庄村地处秦岭深处,村里耕地面积少,土地瘠薄,传统农业产出低,村民长期生活贫困。我与村干部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经过前期充分的考察调研,最终锁定中蜂养殖、食用菌、中药材种植和农家乐发展等项目。

在各级单位的大力支持下,我和村党支部带领群众开始建设香菇大棚、发酵棚和冷库等设施,进行香菇菌棒的加工、接种和发酵等一系列工作,又提前联系农贸市场拓展销路,走出了一条“党支部+合作社+龙头企业+贫困户”的新路子。2018年年底,瓦屋庄村全村22户69名贫困群众全部达到脱贫标准,整体实现“村退出”。

驻村扶贫工作是一个锻炼、磨砺自己的过程,会遇到各种困难,会有意想不到的压力,但却能提升综合能力,增加社会阅历,拉近党员干部和群众的距离。看着自己的努力有收获,看着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好,再多的辛苦都值得。

脱贫攻坚工作还在继续着,在路上,在田间,在心头。我坚信,自己还会一直像2017年1月9日那样,怀着满腔热血,无论风吹日晒,用脚步丈量村里的每一寸土地,用双手塑造出每一个幸福的笑脸,与群众一起,描绘出全面小康路上最美丽的画卷。


责任编辑:卫鲜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