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只有默默无闻的耕耘;没有气壮山河的豪言,只有孜孜不倦的奉献。2014年3月,我克服基层工作经验少等困难,背起行囊,来到铜川市边远的山村——宜君县哭泉镇哭泉村担任帮扶工作队长,2015年8月任“第一书记”。五年多来,我始终把群众当亲人,与群众同吃同住,摸村情、强班子、抓产业,用自己的真心、真情、真干,赢得了村民的心。
“研”字先行,理思路明方向
为了理清哭泉村发展思路,上任第一天,我就召开会议了解村上的基本情况,然后马不停蹄入户走访,听心声、摸实情。掌握基本情况后,如何找准有效的发展思路,早日让群众摆脱贫困,过上好日子,成为我急需破解的课题。
为找到突破口,我组织两委会班子成员前往耀州区马咀村等地考察学习,多次召开村两委会班子研讨、论证,详细制订了阶段性工作计划和目标,并编制了《哭泉村发展工作计划和三年帮带提升规划》,撰写了《哭泉村脱贫发展的对策和思考》,明确了以旅游带动经济的发展方向。
“强”字为要,固根基聚合力
群众富不富,关键在支部;支部强不强,要看领头羊。我深知,只有锻造过硬党支部,才能根基固、群众富。
我从“硬件”入手,从“软件”着力,促进党支部全面加强、全面过硬。“硬件”上,想方设法筹集6万元,对村两委会活动室进行了重新整修。自费为两委会活动室购买了烧水壶和20个印有“为人民服务”字样的陶瓷杯,使每名党员及村干部时刻牢记宗旨,为民多办实事、好事。
在“软件”上,以“三会一课”制度为基本形式,以“四讲四有”为基本要求,严格教育管理,健康党的肌体细胞;抓制度强民主,坚持“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抓作风强服务,坚持“一线工作法”,落实村干部值班坐班制度,推行全程代理服务,在点滴行动中践行为民情怀。
“干”字为本,谋发展促脱贫
五年多来,我带领哭泉村两委会干部,以专业合作社为龙头,发展现代农业。支持党员曹太峰创办哭泉鑫峰核桃合作社、成立泉丰公司,从事核桃树新品种培育、推广和销售。近年来累计为贫困群众嫁接新品种核桃树500余亩,帮助贫困群众销售核桃10余吨;2018年又流转土地300余亩,种植中药材,吸引贫困群众就地就业。
背靠梯田生态旅游资源,发展旅游服务业。依托哭泉梯田景区壮大旅游服务业,发动村干部入户宣传政策,保障项目的顺利实施。鼓励村民积极参与旅游相关产业,4户群众办起了农家乐,12户贫困群众在景区就业;自己设计包装核桃、包谷糁等农产品,运用互联网自产自销,累计销售2万斤以上;依托当地资源优势,建成一座以玉米和矿泉水为主原料的传统工艺玉米酒坊,投入生产后市场前景极佳,并采用 “1+1”销售模式和成立“扶贫基金”创新扶贫模式,有效解决了群众玉米销售难题。
同时,投资近300万的“光伏发电扶贫领跑项目”顺利落户哭泉村,年底每户贫困户可分红500元。
“情”字为基,办实事暖民心
驻村以来,我结合卫计行业特点和自己学医优势,在健康扶贫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身患肝病多年的蔡红全被查出患有马凡氏综合症,这种疾病易因主动脉破裂,随时可能危及生命,必须手术。蔡红全对我说,“天这下真塌了,以前光知道自己有肝病,这下又查出心脏病来,命都保不住,咋办呀?晚上整夜都睡不着觉,白天不敢看我媳妇的眼睛,生怕她忍不住,在俩娃跟前哭出来。”蔡红全说的时候哽咽着、泪流着,凄惶的样子让人不忍直视。我一边给他做工作开导他,一边联系省级医院,为他开通绿色通道看病、体检、治疗,病愈出院后蔡红全逢人就说:“要不是靳书记,我这条命估计都保不住。等我身体完全养好了,我们全家一起干,一定早早把贫困的帽子摘掉。”
针对村中老人多、找医生不便的实际困难,我把自己电话号码贴在群众家里,叮嘱他们有健康方面的疑惑或紧急状况第一时间打电话。
2016年8月,薛羊红老人凌晨两点胃疼,我第一时间上门送药帮助治疗,解决老人的病痛。2017年4月,王建华老人凌晨四点肾结石急性发作,还有贫困户蔡红全几次突发胸闷气短,我都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处理;2016年2月,刘玉珍之子从西安看病回来不知怎么报销,我耐心解释、热心地前往县合疗办咨询和协助办理。总之,确保了每一个向我求助的群众,在我这里都能得到满意的结果。
我还把所有村民的病史等健康资料和各个医院反馈的村民体检报告都收集起来,按病种分类,平时给叮咛着吃药养病的注意事项,有机会了就组织专家入村检查治疗。几年来,我先后联系义诊20余次,接受诊疗的群众有4000余人次,发放家庭医疗包等物品300份,联系爱心药企给村民捐赠新特药品5万多元。
五年多了,我能安心的驻村工作,靠的是家人的支持和理解。年近七旬的父亲四次住院都没有告诉我,有一次,在医院上班的同学打电话冲我直吼:“你下乡真是走火入魔了,你是独生子女,你父亲脑梗住院,难道你都不能来送个饭、扶你父亲做次检查吗?”我当时眼前一黑,父亲脑梗住院是什么时间的事?家里怎么没人告诉我呢?我见到父亲时,他面色憔悴,右半侧肢体麻木,看到我后,第一句话就是:“你咋知道的?就怕你分心影响村上的工作,我特意叮嘱大家不要告诉你。”当时,我再也忍不住了,一下子跪在父亲面前。
2016至2019年连续四年的除夕,我们一家三口都是在村上与贫困户一起过的。每年都自费购买新年礼品,给单身贫困户拜年,和他们一起贴春联、包饺子,陪他们过团圆年,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增强脱贫的信心。当妻子和女儿看到贫困户家庭环境与精神面貌的巨大变化,她们不由得激动与高兴。女儿竖起大拇指,兴奋地说:“爸爸,我给你点赞。”
此时的我,心里比吃了蜜还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