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代陕西 / 特刊 / 党建特刊 / 2019第10期 / 正文

永远的牵挂

宝鸡市金台区硖石镇高家湾村第一书记 柴智强
来源:当代陕西 发布时间:2019-12-06 09:14

我叫柴智强,今年56岁,是宝鸡市委政策研究室的一名党员干部、工会主席。

2009年,响应市委市政府“突破西山扶贫开发”的号召,我到陈仓区坪头镇蔡家湾村开展扶贫工作三年,为群众办了许多实事好事,被市委市政府评为2011年度“突破西山扶贫开发”先进个人。2012年,我又被单位选派到金台区硖石镇高家湾村担任第一书记。

从蔡家湾村到高家湾村,前前后后11个年头,我始终把帮扶村当成自己的“故乡”,把村民当成自己的“亲人”,与村两委干部、驻村工作队成员、包村干部和结对帮扶干部一起带领群众创造条件,发展经济,脱贫致富,建设农村,改善环境,营造和谐,共奔小康。

多年来,我一直与村干部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身体力行地和干部群众打成一片,始终把使命放在心上;妥善处理“扶贫”与“扶志”的关系,激发困难群众的内生动力,鼓起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干劲;清晰权衡“输血”与“造血”的关系,根治贫困灶源,大力发展主导产业,让群众从根本上脱贫致富。2016年,我实打实的在村工作276天;2017年驻村264天;2018年驻村272天……

要问我为什么能够一直坚持脱岗驻守在脱贫攻坚战的最前线,我的回答是——因为,在脚下的这片热土上,有我很多的“亲戚”,他们,是我永远的牵挂!

贫困户席全生的母亲年迈多病,常年卧床不起,花光了家里的积蓄,女儿上小学,沉重的生活负担使他心灰意冷,失去生活勇气,成了村上少有的穷懒汉。

我找他聊天谈心,刚开始的时候,他爱理不理,反而说:“穷咋啦,我就这样,你不交我这个穷朋友好了。”听到这些牢骚话,我不厌其烦,多次找他拉家常、谈生活,一方面耐心说服教育,帮助他干家务、做农活,一方面积极联系医疗单位为他母亲看病。

慢慢地,席全生终于启而有发,思想变了,人也变了。看到这些,村两委成员商量,安排席全生负责村上环境保洁工作,同时,免费发放猪仔、鸡苗、柴胡、花椒苗等帮助发展产业,帮扶资金超过了8000元。

如今,席全生总是闲不下来,见人就感慨地说:党的扶贫政策再好,帮扶干部再使劲,自己不动起来不行呀!

村民魏关虎因打工致残,常年瘫痪在床,妻子赵爱琴十年如一日不离不弃、精心照顾。

为了让赵爱琴一家尽快摆脱困境,我和帮扶干部市委政研室副主任窦潇儒、区教研室帮扶干部魏军社多次到她家问寒问暖,协调村上为赵爱琴安排了公益岗位,按照“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脱贫模式,采取了光伏发电扶贫合作社、金融帮扶、能人带动、享受低保等脱贫措施,免费提供需要的农资等。还为她的儿子和女儿联系了工作,组织爱心人士为她家一次捐献了6000多元生产生活用资用品。

经过帮扶,一家摆脱了困境,实现了脱贫,过上了幸福生活。以此为契机,村两委会在全村号召向赵爱琴学习、争当“好媳妇、好丈夫、好公婆”的“好家风”活动,开展了“十佳文明家庭”评选活动。

如今,村里打架闹事、打牌赌博的人少了,家庭和睦、邻里和谐的人多了,村里没有一户一人因没有核定为贫困户、低保户而无理取闹,扶贫的歪道理、怪现象、畸形文化消声匿迹了,全村男女老少致富奔小康的心更齐了。

2018年12月的一天,在关注到“微微互助”这个互联网平台后,我联系了平台的创建者,希望可以通过互联网创新扶贫帮困方式,尝试一些新的脱贫攻坚方法。

我开始在该平台为特困户冯宝军发起个人求助项目,帮他收集整理文件,撰写文案,准备详实充分的项目资料,并以自己的名义号召,为冯宝军筹得了6602元的善款。在凛冽的寒冬,为他送去了一份浓浓的暖意。

作为一名党员干部、驻村第一书记,人民的公仆,我一方面履行着党和人民赋予的光荣使命,一方面又实现着个人的人生价值。为了脚下的热土,我来到这里;为了心中的信念,我扎根在这里;为了百姓的期盼,我奋斗在这里。我甘洒热血,无怨无悔,努力做好人民群众满意的公务员!

这里的群众不脱贫,我绝不放手。贫困户脱了贫,我依然会像亲人一样常来看望,当做亲戚走。他们,是我此生永远的牵挂!


责任编辑:卫鲜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