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我转业到陕西省榆林市能源局工作。2014年5月,就被选派到佳县螅镇曹家沟村担任驻村工作队队长。2017年5月开始,担任佳县螅镇荷叶坪村第一书记。
荷叶坪村全村现有村民271户864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60户156人,贫困发生率一度高达28%,学生失学、青年待业、留守老人无人照顾等问题比较普遍,这是我担任第一书记后第一种现实考验。
群众记心间,点滴之处见真情
“你把百姓当亲人,百姓就把你当家人。”在我刚到荷叶坪时,村民左一个“高书记”、右一个“高书记”,看似热情,工作起来却寸步难行。
经过认真反思,我和驻村队员开始走家串户拉家常,和百姓一起坐炕头、下地头。为了摸准实情,对症下药,最多一次我两个多月没有回家。功夫不负有心人,百姓口中的“高书记”自然而然变成了我的小名“候孝”,扶贫工作也很快打开了局面。
驻村后,让我最忧心的是村里因病致贫的情况比较普遍。在入户走访过程中,根据不少村民患病的情况,我怀疑村里的饮用水有问题。于是我采集了村里4口井的水样进行化验,发现重金属元素超标,问题比较严重。
我立即向局党组作了详细地汇报,提出安装净水装置的想法。局长秦林惠特别要求:“一定要把此事办好”。当时,一台家用净水器市场价格是3000元,我们多方咨询,讨价还价,最后商定每台2600元,局里每台补助1800元,村民承担800元,安装工作非常顺利。
荷叶坪村自理能力差的留守老人较多,我协调经费50万元,把村小学闲置的13孔窑洞改造为老年幸福院,一举解决全村20多位老人的吃、住、用等问题,真正实现全村老人老有所居、老有所养。
产业破困局,整村推进见实效
红枣是荷叶坪村民的“命根子”,前几年,由于受新疆红枣的冲击和市场不景气的影响,加之每到红枣成熟时,秋雨绵绵、红枣裂变,荷叶坪村2100亩枣树一度面临着“树没人管、枣没人收”的尴尬局面。
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我们依托“三变”改革政策和产业配套资金支持,组建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创新性地实现了对村内700亩枣林的标准化管理。从降高塑形、微耕施肥到病虫害的防治均由合作社负责,红枣成熟后,合作社还进行保底回收,从根本上解决了村民红枣销售难、收入不稳定的问题。下一步,我们还计划将1400亩山地枣林也纳入合作社,实现对全村2100亩枣林零死角、全覆盖管理。
目前,在村集体经济合作社打工的贫困户大约占到四成以上,对贫困户我们优先安排工资较高的工种,每天的纯收入有100元左右,一个月下来大概就是3000元。此外,我们还投资34万余元建设了210平方米的红枣保鲜冷库,将鲜食红枣的上市时间推迟两到三个月,销售价格则能从每斤1块钱提升到3块钱左右。荷叶坪的红枣又成了致富的“金蛋蛋”。
扶志又扶智,立体经营促增收
贫困户张树林今年89岁,其赡养及脱贫任务均落在了儿子张维生身上。张维生不仅上有老下有小,还常年患有哮喘,他的妻子又患有心脏病,无法从事重体力劳动。我了解到张树林原来是远近闻名的挂挂面高手,便劝张维生继承父亲的手艺,通过发展手工挂面来增收致富。
为此,我专门为他添置了一台和面机,购买了10袋面粉,并兼任他的专职推销员。现在张维生每天可以制作近30斤挂面,每天的纯收入超过100元。用张维生的话来说:“如今,我们家里的收入多了、稳了,致富奔小康的信心也更足了。”
为了带动全村实现长期稳定的脱贫,我们为荷叶坪村构绘了“树上有枣、树下有鸡,水中养鱼、水面养鹅”的立体种养殖产业格局。
在此基础上,我劝说在外做生意的王建利、李守国返乡创业,现在他们在村里的黄河边上不仅搞起了鲶鱼养殖,还开办了农家乐;局党组也投资30余万元为荷叶坪村建成了土鸡养殖基地,目前养殖土鸡、鸭、鹅3700余只,每天仅土鸡蛋销售利润就超过了500元,真正让全村百姓共享到了政策红利、发展之福。
沿黄公路的开通,为荷叶坪村发展旅游产业提供了新的机遇。去年以来,我们重点围绕全村基础设施、河堤加固、产业发展等方面,累计申请(协调)各类项目经费3260万元,其中包括村里的河堤加固1800万元、村容村貌改善800万元、新建大桥191万元、村内道路护墙171万元和我们局里投资的230万元等,相关工作均在有序推进,为荷叶坪脱贫致富和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下一步,我们将抢抓沿黄公路开通、沿黄旅游发展的大好机遇,以地质公园开发建设为契机,全方位打造以地质科普、观光旅游、乡村度假、农家体验、传统民宿、田园写生为主题的农村精品旅游项目。对于我这个有着26年军龄的老兵而言,将始终保持军人本色,不负组织重托,不负群众期盼,认真履行好第一书记的职责,力争将荷叶坪建设成为远近闻名的生态村、文化村、旅游村,带动全体村民早日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