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代陕西 / 特刊 / 党建特刊 / 2019第10期 / 正文

坚定的初心 闪光的足迹

来源:当代陕西 发布时间:2019-12-06 09:31 作者:文/郝文锦

用双脚丈量贫困,用智慧消灭贫困,用真情点亮老百姓的美好愿景,用汗水抒写着对这块土地深沉的爱,打造了陕西省驻村第一书记的响亮品牌。


脚粘泥土,他们在沟壑间穿行,为脱贫探路;情系群众,他们在荆棘中拓荒,为小康护航。春山记住了他们的目光,晨露打湿了他们的裤腿。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第一书记。

“因何梦,为谁悲?沟梁踏破觅朝晖。春风吹暖农家日,吩咐香花醉翠薇。”全省第一书记用双脚丈量贫困,用智慧消灭贫困,用真情点亮老百姓的美好愿景,用汗水抒写着对这块土地深沉的爱,打造了陕西省驻村第一书记的响亮品牌。

第一书记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为民情怀和扎实细致的工作作风,让我们看到了新时代党员干部的责任感和事业心,他们围绕建强基层组织、推动精准扶贫、发展集体经济、为民办事服务、提升治理水平五项职责,着力做好建强一个班子、上好一堂党课、走访一遍农户、记好一本民情日记、写好一篇调研报告、办好一批民生实事、协调落实一批帮扶项目七项重点工作,抓党建、聚人才、强产业、促和谐,用心用情,书写了一个个默默无闻坚守在脱贫攻坚最前沿的生动故事。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走访,就是调查。只有通过走访,才可以了解农村、农民的真实情况,才可以认识真实的贫困,才可以用自己的学识、智慧、视野剖析贫困的根源,寻找到切合实际的解决途径和办法。因此,走访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础,对于第一书记尤为重要。

从驻村第一天起,杨陵区田西村第一书记张宏斌就把熟悉情况、摸清家底作为开展工作的第一步。他和村“两委”班子一起走村串户了解田西村的自然环境、组织建设、经济发展、脱贫攻坚等方方面面的情况,在此基础上,他理清了作为第一书记的工作思路:“登门入户、走访摸实情,扑下身子与村民拉家常、交朋友,既掌握了情况,了解群众所想所需,也拉近了距离,更容易赢得党员群众信任、理解和支持,为开展工作履职尽责打下良好基础。”

张宏斌通过调查认为,田西村要大力发展红薯产业,就要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路子。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在现有农田有限的基础上,联系扶风县绛帐镇合作种植一百多亩红薯,再对红薯进行深加工,生产出的红薯粉条采取线上线下灵活销售,去年集体经济收益近40万元。全村最后3个贫困户也实现了脱贫。

陕西各地区域文化差异较大,农民都有自己的思想特点。因此,必须通过走访,了解本村的地理、气候、人文、传统等方方面面的情况,才可能寻找到适合本村发展的正确路子。

黄龙县崾崄乡马蹄掌村第一书记黄锦元介绍自己的调查走访经历时说:“当时我来的时候,这个地方人住得特别分散,一家距离一家有一二里路,而且交通都是土路,遇到下雨天就是水泥路,天一晴又成洋灰路了。种植方面仅仅依靠玉米。所以,修路和优化产业结构就成为我工作的主要方向。”

给钱给物,不如给个好支部

村级党组织是一个村的大脑神经中枢,是上级党委、政府在农村的眼睛。离开村级党组织,上级几乎无法实现对农村的有效管理,这正应了俗话说的“给钱给物,不如给个好支部”。因此,第一书记的第一职责就是建强基层组织,而基层组织的重中之重则是村级党的组织。

咸阳市在第一书记工作中,始终把抓党建作为最大的政绩,全市各级党组织以“亮星展旗强堡垒、脱贫路上党旗红”为载体,大力实施“千村示范、万村达标”工程,扎实开展“三清理三规范”活动,建成标准化活动场所985个、农村党群服务中心136个,形成了具有咸阳特色的党建工作模式,极大地提高了党建工作质量和水平。

三原县渠岸镇大村王村第一书记杨小龙突出“党风带民风、培育好乡风”主题,聚焦村规民约,革除农村基层陈规陋习,通过党建带群建,引领党员和群众立时代新约,建幸福家园,有效提升了基层党组织的组织能力。

宝鸡市探索出了一条“固初心、强堡垒、促发展、扶真贫”的新路子,扩大第一书记选派范围,实现了软弱涣散村和贫困村全覆盖。

安康市积极构建“五个一批”村干部选拔体系,实施党员分类积分管理和流动党员“八个一”管理服务机制,推进“网络党支部”建设,全面建强贫困村党员骨干队伍。

杨陵区整体经济发展较快,贫困户较少。但杨凌仍然自加压力,给所有行政村选派了第一书记,推进乡村振兴。

“乡村要振兴,首先还是要基层组织振兴。2018年,我牵头村党支部及时制订了《王上村抓党建促发展‘三个三’行动计划》,成立了产业兴旺、乡风文明、安全生产、生态宜居等4个乡村振兴党小组。”杨陵区五泉镇王上村第一书记乔麟说。

乔麟以创建王上村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为目标,积极协调、参与完成村二、三组147户农厕改厕、后街改造、立面改造等工作。他的努力和付出,换来了村风村貌的巨大变化,原本名不见经传的王上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陕西省乡村旅游示范村”。

厚植集体经济之基

实践证明,一些村级党组织之所以说话没人听,办事没人跟,主要原因是他们没有带领群众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处于穷家难当的困境。集体经济发展壮大了,村级党组织的号召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就会得到增强,领导核心作用就能得到很好发挥,为民办事服务就有了底气。但发展集体经济的前提,必然是全体村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农村党建的核心要义在于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村民们思想统一了,才可以发展经济。”绥德县义合镇西直沟村第一书记刘江说。

群众思想统一后,刘江提出了适合村上长期发展的产业——养羊和加工粉条。他按照“四议两公开”工作法走了一遍,得到了村干部和村民的广泛支持。随后又找到陕西龙钢公司寻求帮扶,很快,村里建起了养羊场和粉条加工厂,成立了绥德县龙西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村民们的生活一天比一天红火起来。

陕北的山山峁峁沟沟岔岔适合种小杂粮,却要靠天吃饭。近些年,青壮年劳力都背井离乡去了城市打工,村里都是些老年人,要发展集体经济谈何容易。

“荒凉”,是横山区南塔办事处高圪垯村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长杨文举上任伊始的最大感受。

在这样的地方,如何发展集体经济? “经过调研,我们最终形成了‘远抓果业、近抓粮畜、三产相融、共同发展’的理念,利用扶贫项目资金,为10户产业扶贫户每户入股1万元,成立了股份经济合作社。”杨文举介绍。

功夫不负有心人。高圪垯村出现了人气旺、产业兴、村民收入大增的喜人景象。接着,又创新实施了农业产业扶贫模式,积极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村子发展热火朝天。

延安的两位第一书记李杰和范永红也是费了好大劲儿,才把村民发展经济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前期建设大棚的时候,贫困户的积极性不高。当看到我们主动垫付资金,手把手帮助建大棚,他们才逐渐参与进来。”宝塔区枣园街道办事处庙沟村第一书记李杰说。

宜川县云岩镇北赤村第一书记范永红说:“北赤村两年前是一个软弱涣散村,村集体经济是一个空壳。村里的基础设施也比较落后。两年来,生产道路全部沙石化,苹果防雹网面积达到730亩,村集体经济从一个空壳发展到现在建立起一个果库,冷库能储藏600吨。”

让有能力的人去啃硬骨头

全省第一书记工作取得了靓丽的成绩,得益于第一书记们的努力和付出,也得益于各级党组织严格选派和精心管理。脱贫攻坚战已经到了最后关头,越到最后难度越大,选派什么样的干部直接决定战役的胜败。

渭南市把政治素质好作为选派第一书记的首要标准,按照“人岗相适、注重特长、人尽其才”的原则,从市县机关选派道德品行优、担当意识强、工作能力好、作风过得硬的优秀年轻干部,优先选派有农村工作经验或涉农专业技术特长的干部,精准选派,确保选优配强。

    安康市坚持统筹干部资源,统一选优派硬、统一教育培训、统一管理考核、统一激励保障,锻造了一支能征善战的脱贫攻坚生力军。先后选派3782名科处级后备干部担任第一书记,每年对第一书记进行全员培训,提升第一书记履职尽责能力水平。

汉中市坚持因村选人,把熟悉党群工作的干部派到基层组织软弱涣散、战斗力不强的村,把熟悉经济工作的干部派到产业基础和集体经济薄弱的村,把熟悉社会工作的干部派到矛盾纠纷突出的村。坚持定向选人,印发《关于继续做好选派领导班子副职后备干部和中长期培养对象到脱贫攻坚一线锻炼工作的通知》,确保把最“硬”的干部用到最“硬”的脱贫攻坚主战场。

“撑腰赋能”只为实干担当

“三项机制”是为有为者“撑腰壮胆”的有效机制,让敢创者放下包袱,让好干部坚定信心、鼓足干劲,勇于担当、主动作为,巩固和发展风清气正的政治新生态。

渭南市将“三项机制”运用到第一书记的考核激励中,坚持每季度开展履职研判。2015年以来,全市共提拔重用第一书记313名,市县两级连续四年表彰优秀第一书记702名,22名第一书记受到省委组织部表彰。对67名工作表现差、群众满意率低的调整召回。

宝鸡市对有成绩的重奖,不称职的问责,激励引导第一书记攻坚克难、干事创业。一批扎根基层、无私奉献的先进典型脱颖而出。58名成绩突出的优秀第一书记受到省、市委表彰,15名第一书记被树立为脱贫攻坚标兵,112名优秀第一书记得到提拔重用。24人因工作不力受到通报批评,45人被召回调整。

西安市严格执行第一书记每人每年1万元工作经费,每年安排体检1次,并为所有第一书记办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在此基础上,坚持正向激励,通过表彰、提拔使用等方式,有效激发第一书记干事创业活力。先后有93名第一书记被评为省、市优秀第一书记,100多名第一书记受到提拔重用。

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任重道远,农村基层大有可为。全省第一书记深学笃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扎根农村,勇挑重担,施展才华、大显身手,用孜孜不倦的奋斗改变着一个个贫困村庄的面貌,在三秦大地上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赞歌。如今,“第一书记”正在以“第一”的担当、“第一”的作风、“第一”的实绩,不忘初心,“敢叫日月换新天”,继续前进,“不破楼兰终不还”,为全面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打赢脱贫攻坚战、发展集体经济、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责任编辑:卫鲜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