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绵延秦岭到天府之国,从黄土高原到长白山区,陈建勋一路穿山越岭;从进城求学,到攻坚克难,再到著书立说,传道育人,长安大学公路学院教授陈建勋一路脚步坚实。
在20多年的工作中,陈建勋从未停止过对西部复杂环境公路隧道工程理论基础及应用技术的研究。我国黄土分布面积达64万平方公里。黄土隧道修建时,经常会出现地表开裂、拱部沉降、衬砌变形甚至塌方等问题。
2004年12月,国家高速公路网青岛至银川线、陕西境内的吴堡至子洲高速公路开工建设,全线共设隧道33个单洞,总长18524米,为典型的黄土隧道群。陈建勋和他的团队在刘家坪隧道群进行了大量工程调研、数值模拟,形成“黄土隧道支护理论与技术”研究成果。
在之后的郑州至西安铁路客运专线、哈尔滨绕城高速公路天恒山隧道等工程建设中,陈建勋的这一技术得到了应用。这一成果还解决了长期以来学术界关于黄土隧道系统锚杆作用问题的争论,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陈建勋做科研项目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来都是工程实践。在陈建勋看来,高校的科研人员不能只做工程师,还要通过科学研究解决工程实践中的技术问题。而将技术成果提炼、上升到理论层面,那就是科学家该做的事。
“交通事业的蓬勃发展为我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实践平台和科学探索机遇,我们要紧密依托重大工程建设,深入工程一线,敢于创新,解决工程实践中的重大技术难题。”在长江学者聘任仪式上,陈建勋说。
以他为带头人的“公路隧道建养理论与技术创新团队” 于2014年入选陕西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在公路隧道结构理论、黄土公路隧道工程、复杂环境特长隧道修建技术以及寒冷地区隧道冻害机理与防治技术等诸多领域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2008年,陈建勋团队承担了陕西省交通厅的科技项目《秦岭终南山公路隧道通风竖井设计与施工关键技术的研究》,需要在660米深的井底埋设测试元件。但没想到,井筒的地下水像下雨一样流了出来,陈建勋带着团队、穿着雨衣,仍然工作10个小时。
“在黑龙江省交通厅的科技项目《土质隧道中不设系统锚杆的试验研究》中,原本课题鉴定在哈尔滨召开,可陈建勋老师当时右脚腕骨折,本可以推迟鉴定,可他却坚持坐着轮椅去汇报,这件事让我印象很深。”团队成员罗彦斌说,“与陈老师的长期接触,使我从内心深处感受到陈老师的真诚正派、求真务实、严谨踏实。我从他那里学到了如何做学问,更懂得了如何做事和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