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第十三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公布,“80后”女科学家——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雷达信号处理重点实验室教授杜兰入选。
20世纪30年代,用电磁波探测目标的雷达技术被应用于防空。雷达的识别功能是真正能判断目标属性、在战时提升军队信息获取能力的重要功能,是关乎一个国家防御能力的重要技术范畴,一直都是学科中难啃的硬骨头。但杜兰却不畏艰难,一干就是20年。
历经多年攻关,杜兰带领研究团队在高分辨雷达回波特性分析的基础上,独创性地提出了高分辨回波统计识别框架,对应了一系列由简单到复杂的基于统计建模的识别方法。这比传统识别方法,更适合于雷达目标高分辨回波的特性,在应对噪声、干扰和在线建库方面都更具优势。
此外,为了使雷达目标识别技术满足实际应用的需求,杜兰也是最早将贝叶斯统计学习方法应用于雷达目标识别的学者,重点解决了小样本学习和噪声稳健两个关键性的工程应用问题。相关成果不仅在雷达目标识别方面受到关注,在贝叶斯方法理论研究、图像处理、智能交通管理等其它应用方面的论文中多有被引用参考。
雷达目标识别不仅仅是理论问题,同时也涉及系统工程的问题。一个技术理论方法的实用化是一个不断试验、不断改进的长期过程,需要很长时间很多人的努力才能实现。
理论研究时的环境设置都比较理想,但是实际应用中,各种情况都与实验室不同。“利用有限的资源来实现目标识别的功能。就需要不断地去改进和调试,这才是在应用中最大的困难。”杜兰说,为此,她们必须经常去到条件的地方做很多的外场实验。
杜兰所在科研团队完成的雷达目标分类技术,获得了2015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她首次将目标分类方法应用到了型号雷达系统中,实现了雷达目标识别理论方法的具体应用,为提升我国现有装备的信息获取能力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作为一名有19年党龄的党员,杜兰具有强烈的党性意识和高度的组织观念。2016年被评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师德标兵”。她将“教育无小事,事事是教育;教育无小节,节节是楷模。”作为自己的师德感言,勉励自己通过一言一行做学生的“四个引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