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代陕西 / 特刊 / 党建特刊 / 2019第5期 / 正文

侯在德:为民凿出“幸福路”

来源:当代陕西 发布时间:2019-12-06 15:44

“党就是带领群众致富的,党员就是为人民服务的,党员干部就该是群众致富的领头雁”,这是紫阳县毛坝镇竹山村党支部书记侯在德一直践行的诺言。

竹山村沟壑纵横,坡大沟深,因盛产毛竹而得名。全村1431口人分布在海拔700~1800米的山上。2006年前,全村不通公路,不通电话,70%的农户不通电,最远的村民小组距集镇40公里,是名副其实的特困农业村。

2003年,年轻的侯在德以高票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第一件事就是解决农户的照明问题。

侯在德带头出资,在不通公路的情况下,八九百斤重的高压线杆和设备全靠肩扛人抬,鞋磨破了几双,手磨出了厚厚的茧,人晒得又黑又瘦,大干两个月之后,终于拉通了高压电,给每家每户装上了点灯。

保障群众的生活,才能更好带领群众致富。在他的带领下,全村铺设饮水管道13公里,彻底解决了800余人吃水难的问题。

为了打开出山通道、改变落后面貌,2006年11月到2007年6月,侯在德带领800多村民,手持铁锤和钢钎与大山宣战,他们开挖36万立方的土石方,硬生生从悬崖峭壁中凿出一条“天路”。为了修建竹山公路,在不到一年时间里,侯在德用完了5箱手电池,跑烂了16双解放鞋。

路通了,但贫瘠仍在。

2006年,竹山村人均年收入只有780元,怎么让村民腰包鼓起来?侯在德开始钻研起产业建设和经济发展。

茶叶是竹山村的主导产业,但附加值低,经济效益低。侯在德多方筹资10万元买了一套名优茶加工机械,建起了“金竹山”名优茶加工厂,改过去的粗加工为精加工。

有了设备,原材料就要有保证。

侯在德带领村民开始发展茶园。截至2016年底全村茶叶面积达到3500亩,户均7亩以上,年产茶35吨,人均实现茶叶收入1800元。

有了主导产业的支持,副业也要同步进行。侯在德动员群众积极发展养殖业,组织有头脑的村民走出去,把优良种羊、种猪引了进来,利用闲置山林发展林下养羊。养殖户汪明贵受了益,最近几年每年盈利3万余元,盖起了180平方米的新房,逢人便夸:“没有侯支书的帮助,就没有我的今天”。

近几年来,侯在德带领全村发展规范化魔芋1000亩、发展标准化厚朴园5000亩,200余户村民新修了特色民居,分布在公路沿线,构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到2016年底,全村实现人均纯收入突破了万元,由曾经的特困村变身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责任编辑:卫鲜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