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能力有多大?
渭南市临渭区葡萄研究所所长、高级农艺师王录俊,20年间改变了28万亩土地,使亩均收益从千元跃升到几万元,8万家庭近30万群众由此踏上富裕路,乡亲们称他为“活财神”。
1998年8月,在一次与天津科技人员的交流活动中,王录俊得知由美国引入我国的红地球葡萄是国际市场最具有竞争力的鲜食葡萄品种,他便四处寻找,终于在渭南市场上看到了,一问价,20元一斤!王录俊吓了一跳,旁边摆的本地葡萄只卖5毛钱,差了几十倍。他想,如果能引到本地,种植效益一定也不差。
说干就干!当年11月,王录俊筹借了5万元买回5000株美国红地球葡萄苗子,说服了渭河北岸、距渭南市区30公里的下邽镇见庄村7户乡亲,在第二年3月,建起了20亩葡萄试验园。从此,王录俊骑自行车、坐公交,穿梭奔忙于渭河两岸。白天下地观察,晚上查阅国内外葡萄资料,潜心钻研,常常几天不回城,吃在地头,住在农户家。
2000年,见庄村7户果农种植的红地球葡萄首次挂果,第二年亩收入5000元,第三年亩收入达到1.5万元。
虽然种植成功了,但出现了葡萄易日灼、病害发生偏重、枝秆被冻死的现象。群众在观望,推广普及工作举步维艰。
王录俊实地探究,钻研苦思,反复实践,冬天他把葡萄枝秆埋在土里防寒,破解了惧寒冻死的难关,他又摸索创新出“Y”形架和“三带”整枝架型技术,不仅能使葡萄成形快、结果早、品质好、丰产稳产,还克服了葡萄被灼伤的难题。
葡萄种植面积从见庄村向周边迅速扩展,七八年间已达到五六万亩。王录俊主持制定了临渭区葡萄基地建设规划,建起了标准化渭北葡萄产业示范园,带动全区葡萄种植面积2010年跨过10万亩,2014年又翻了一番。
王录俊一边抓建设,一边搞科研。2009年,从外地考察学习回来的王录俊建起了全省首个葡萄设施避雨栽培示范园,避雨栽培显著减少了雨水直接落在葡萄树上引起的病害发生率,使葡萄的喷药量一下子减少60%以上,既显著降低了果品农残和成本,还大幅提升了销售价格和亩效益。
20多年来,王录俊往来奔波于田间地头,抓调研,搞培训。他组织了“临渭葡萄大讲堂”,聘请专家定期为果农进行葡萄知识系统培训。他通过课堂培训、电视讲座、现场指导等方式,为果农授课350多场次,培训农民6万余人次。
针对现在农村务果的多是老年人和妇女,王录俊创新推行了葡萄周年管理“傻瓜技术”,通过每月深入果园调查,制定出每一阶段的栽培管理要点和病虫害防治方案印发果农,果农照搬实施管理,有效实现了科技与农民的有效对接。
20余年间,葡萄种植在这里从7户发展到8万余户28万亩,年总产值超过25亿元,人均增收8000元以上。